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一部兩岸中國人不屈的史詩——《海峽往事》觀後感

2011年03月13日 17:28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三十集電視連續劇《海峽往事》2月21日至3月3日在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黃金時段正式播出。該劇以恢宏的歷史畫卷,豐富的人物刻畫,描述了上世紀初期日本殖民帝國強行霸佔我國領土臺灣後,海峽兩岸同胞共同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佔臺灣,在臺殖民統治及企圖毀滅中華文化的鬥爭,展現了兩岸中國人命運相連、誓死不屈、共赴國難的民族之魂。筆者作為一個有著近20年臺灣問題研究經歷的學者,觀看此片,感觸良多。

   歷史不能忘卻 更不能歪曲

   1894年,日本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以船堅炮利逼迫腐朽沒落而又無能的中國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強行霸佔了我國領土臺灣。自日本侵略者登臺的第一天起,臺灣同胞就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併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殖民壓榨與大陸同胞一道匯成一股撼天動地的抗爭洪流,直到1945年臺灣光復,回歸祖國。

   《海峽往事》就取材于這段悲慘歲月,以史詩般的手法記載了烙印在兩岸中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悲壯歷史。全劇通過大氣磅薄的畫面和凝重緊湊的敘事手法,用具有濃厚中華文化象徵的媽祖金身作為敘事焦點,全景展示了兩岸同胞與日本殖民侵略者圍繞媽祖金身的保衛與爭奪,表現出海峽兩岸特有的親緣聯繫和人民自覺的愛國民族氣節;同時,通過切合歷史的人物設計和衝突情節敘事,再現了臺灣同胞半個世紀不屈抗爭的苦難歷程,尤其是對1937年後臺灣同胞自覺地融入到全民族對日抗戰行列的刻畫,書寫出兩岸同胞命運相連、共禦外侮並同赴國難的輝煌詩篇。

   通過觀看該劇,我們可以體會到製作者深厚的人文關懷和歷史的厚重感,也能深刻地感受到,從1895年割臺到1945年臺灣光復,臺灣同胞在孤絕的環境中所遭受的苦難和進行的殊死抗爭。這段歷史完全可以用感天動地來形容,可歌可泣。據統計,臺灣同胞在日本殖民統治半個世紀的抗爭中先後有65萬人犧牲,他們和大陸八年抗戰而流血犧牲的3000萬同胞一樣,應成為我們民族苦難記憶的焦點而予以充分關注,也同樣應成為我們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而為我們永久地共同紀念。

   然而,曾幾何時,臺灣同胞抗爭不屈的歷史卻被人為地玷辱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臺灣分裂主義思潮的誤導下,臺灣同胞抗日的歷史受到漠視,直至異化歪曲為“臺灣民族認同”的起源,尤有甚者,曾經充滿著中華民族主義與日本殖民主義慷慨激昂進行頑強鬥爭的臺灣精神,竟在《認識臺灣》教科書中也不見只字。到陳水扁民進黨執政時期,有關臺灣歷史的敘述快速地往“臺獨”的道路上推進,甚至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竭力美化殖民統治,列舉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所謂“成就”,鼓吹日本殖民臺灣是“不幸中之大幸”,頌揚殖民統治大行其道。李登輝、陳水扁的做法,與日本對臺灣實行皇民化統治時“亡國去史”的做法如出一轍,其目的就是要切斷臺灣年輕一代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感情,從根本上改變臺灣新一代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認同和中國認同。

   沒有正確的歷史知識和歷史記憶的人是無法正確認識社會及其發展的,也無法判別根本是非和認識自己,必定陷入無知和短視,而最終走上與整個民族背叛的反面。如何正確地認識臺灣同胞的抗日史,臺灣大學教授王曉波説得好:“臺胞抗日史對我而言,是不能出賣的,是不能拿來交換金錢和職位的,任何的交換都是一種人格的侮辱。……對臺灣史的研究,讓我更體認到,近代臺灣歷史的悲劇是整個民族悲劇的一部分。”作為一部客觀反映歷史的影視作品,《海峽往事》無疑為我們正確認識臺灣同胞抗日史打開了一扇門,它的播出也為這段歷史正本清源發揮了其獨有的社會作用。通過該劇,我們亦能深切地認識到,臺灣人民的抗爭並不是孤立的行為,而是波瀾壯闊的整個中華民族自救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鑒往知今 啟迪未來

   回憶海峽往事,是為了鑒往知今;緬懷往生先烈,是為了啟迪後來。《海峽往事》不僅僅是帶給我們正確的歷史記憶,同時在兩岸關係取得歷史性轉折的今天,更警示我們對兩岸關係百年難得的機遇和得來不易的成果應倍加珍惜。

   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經歷近二十年分裂與反分裂、“臺獨”與反“臺獨”鬥爭的嚴酷考驗後終於獲得了歷史性的突破。兩岸雙方在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改善與發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出現良好勢頭,兩岸同胞大交流、大合作局面日益蓬勃。但與此同時,兩岸關係發展也潛藏著諸多挑戰。由於李登輝、陳水扁主政期間在包括歷史教育等各個領域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島內在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同屬一個中國這一本不是問題的問題上認識混亂。在選舉政治、選舉文化、選舉利益高於一切的特殊政治環境下,強調所謂“臺灣主體性”、“臺灣主權”、“臺灣前途的自由選擇權”的聲音依然囂張。島內這種特殊的政治氣氛,使兩岸固有的歷史分歧與結構性矛盾不僅不能解決,還可能因為一個偶然事件被挑動,加上“臺獨”分裂勢力的推波助瀾,導致兩岸之間的政治互信不時受到損傷,不利於兩岸共同構建、凝聚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同屬一個中國的共識,更不利於兩岸重建共同的歷史記憶。

   回首臺灣的歷史和兩岸關係60年的曲折發展,我們應該看到兩岸畢竟經歷了太長時間的分隔和意識形態的對立,不可能一夕之間化解歷史遺留下來的隔閡與誤解。正因為如此,進一步形塑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認同,增強臺灣同胞對兩岸關係發展的認同,尤其是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干擾破壞,擴大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耐心化解兩岸同胞之間的隔閡與誤會,拉近兩岸同胞的距離,融洽同胞感情,讓兩岸在和平發展中實現融合,在互利互惠中實現雙贏,共同走出不幸的歷史,共同迎接美好的未來,在當前就顯得尤為重要。

   攜手合作 振興中華

   共同的歷史認同是民族統一的基礎。我們現在還原臺灣同胞的抗日史,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機會彌平兩岸隔海分離近百年的歷史斷裂,消除兩岸同胞因長期分離造成的歷史隔閡和傷痕,為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創造條件和奠定基礎。臺灣同胞不屈的抗爭歷史表明,臺灣同胞具有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和氣壯山河的民族氣節,兩岸人民在反侵略鬥爭中形成的共禦外侮的民族情感,必將成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最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堅實基礎。

   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增進兩岸同胞共同歷史記憶,凝聚國家民族認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強大動力。海峽兩岸同胞共同敬仰的偉人孫中山先生早在百多年前就喊出“振興中華”的響亮口號,併為追求民族獨立、國家統一、民主自由、民生幸福和實現國家富強貢獻了畢生精力。2008年,胡錦濤總書記在《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要講話中指出: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包括大陸和臺灣在內的中國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兩岸同胞有責任把它維護好、建設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兩岸同胞共同奮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要靠兩岸同胞共同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由兩岸同胞共同享有。劉佳雁(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