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黃小波提議兩岸四地婦女社團跨域合作

2011年03月01日 08:11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為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粵港澳臺四地婦女代表聚首廣州參加論壇,共同探討和研究與婦女相關的話題。28日,來自臺灣的中國國民黨17、18屆黨代表黃小波女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再一次重申了自己在本次論壇上備受關注的大膽提議,即聯合粵港澳臺兩岸四地的婦女社團進行跨域治理合作。

  黃小波表示,這裡指出的跨域治理合作主要是針對公益等社會服務組織來説的。“傳統對於公益事業的理解與運作,大多以地方性社會團體為論述焦點,但人類邁進‘地球村’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擴大推展社會服務效益,是21世紀社會服務工作應有的共識與認知,而粵港澳臺兩岸四地的同胞親如一家,更是應該互相合作和幫助。”

  臺灣88水災造成五十年來最嚴重的水患,兩岸公益團體共同投入救災;中國大陸汶川大地震,吹起臺海同源同種血緣情親,各地公益團體迅速凝聚了風雨同舟、休戚與共的精神,並化為實際的行動,大筆濟助金從臺灣轉入大陸、從大陸送達臺灣。基於這一點,黃小波提出了兩岸四地婦女社團跨域合作的大膽理念。“因為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看見了構築兩岸共同公益機制的可行性,它同時也具備了成立的有利條件。”

  “我們可以利用地緣血緣相近的優勢,建立互通聯防資訊,共同提高團體公益、實現公益互助交流的能力。”黃小波介紹説,“這樣一來,透過兩岸過去的互助過程,我們了解各自的優缺點,可以映照出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粵港澳臺特別是海峽兩岸要做到‘求同存異’,甚至是‘聚同化異’,是可以嘗試從跨域合作當中去尋求彼此間的互信、互助、共榮和互利。”

  其實,馬克思的晚年與孫中山先生後期,都提出過類似的信念,那就是相信東方社會的“村社共同體”和“派系的爭辯”。“這些類似的信念實際上都在間接承認血緣認同的重要性。所以如果兩岸四地的婦女團體社會服務能夠跨越地域、黨派及宗教,由各婦女社團組織內部凝聚能量,那將是一股強大的感動人心的團體力量。”黃小波如是説。(奚婉婷)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