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看重創新意識 海爾願為兩岸大學生提供合作平臺

2011年02月22日 14:20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海爾集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校園項目主管倪晶品接受台灣網專訪。(台灣網 趙輝 攝)

  台灣網2月22日北京消息  “首屆海峽兩岸大學生網路商務創新應用大賽”即將拉開序幕,作為該項活動支援企業的代表,海爾集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校園項目主管倪晶品在接受專訪時表示,傳統企業需要依靠年輕人的創新意識應對挑戰,為兩岸青年學生搭建合作平臺意義非凡。

  傳統企業要依靠年輕人的創新意識應對挑戰

  “創新是企業的生命,更是企業不斷發展的動力”,倪晶品説,在經濟全球化與電子商務産業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海爾集團作為一個傳統企業,正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新問題。傳統企業逐漸意識到,必須依靠年輕人、依靠創新才能成功應對網際網路時代的挑戰。

  構建“滴灌式”的電子商務網路是“海爾人”引以為傲的銷售方式創新。倪晶品表示,海爾集團將銷售網路“虛實融合”,讓由行銷網、物流網、服務網組成的實網與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虛網相輔相成。用虛網了解用戶需求,用實網為用戶提供高品質的服務。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將這種銷售方式的創新形容為:“通過網際網路讓海爾越變越輕”。

  企業與高校都做自己最擅長的事

  海爾集團很欣賞兩岸大學生網路商務創新應用大賽中提倡的校企合作模式。倪晶品説,許多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在進入企業之初,都存在缺乏工作經驗和與協作意識的問題,公司不得不用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對他們進行培訓,“畢業生過長的社會適應期給學生和企業都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損失”。另一方面,高校雖然可以根據課業安排為大學生編制社會實踐的日程表,但對企業型人才的需求缺乏系統認識,無法做到有的放矢。

  而這次的校企合作模式中,由企業提出創新實踐的模式和評價標準,高校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競賽,併為他們指派指導老師、合理安排時間,倪晶品説,“企業和高校都在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參與大賽的學生學到了許多在校園裏學不到的東西,是最大的受益者”。

  願為兩岸大學生提供互動平臺

  隨著兩岸交流的不斷升溫,兩岸青年和校企間的接觸合作日益增多。説起兩岸學生的差異與共同點,倪晶品引用了不久前看到的一份調查報告,報告認為:臺灣畢業生在專業知識和技能、團隊合作、道德操守、創意能力等四個方面領先大陸畢業生,整體特質表現與三國的劉備頗多類似;大陸畢業生則在溝通表達能力、對工作的熱情及企圖心、國際觀與外語能力等三個指標具有優勢,給人的感覺如同曹操。

  倪晶品説,兩岸大學生各有優勢,共同的弱點則是剛走入社會時缺乏實踐經驗和情緒管理能力,抗壓性較低。在一個大型跨國企業內,“既需要劉備型的人才,也需要具有曹操性格的員工”。兩岸青年人可以通過這次大賽碰撞出思想的花火,為未來更深層次的合作做好準備,他認為,這項大賽就像是為兩岸的“劉備”與“曹操”搭建了合作的平臺,企業很榮幸能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台灣網 陳佳慧)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陳佳慧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