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聚焦陳游標赴臺感恩之旅:上臺秀拳術逗樂民眾

2011年02月01日 08:51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陳游標做善事有説也有做,做善事不嫌多,只要有做就可以。

  ——郭臺銘

  捐款加碼,已經成為陳游標臺灣感恩之旅的習慣性動作了。昨日,陳游標和大陸愛心企業家奔赴桃園和花蓮捐款,分別加碼了500萬元和2000萬元(新台幣,下同)。至此,在臺灣4天的感恩之旅中,陳游標已經捐出了約7000萬元。

  29日在臺北的海霸王餐廳,來臺的47位大陸企業家分散到各桌與臺北低收入者一同用餐。陳游標要求大家在每一桌都要扮演服務員的角色,給大家夾菜;在花蓮,還為臺灣民眾表演了拳術。

  【善行桃園】

  在桃園縣捐1000萬 入社會救助專戶

  昨日上午,陳游標一行人的慈善行程來到了桃園縣,並把原本500萬元的捐款提高到1000萬元。不過此次桃園的捐款,並未像之前其他縣市,採取官方代領支票後派工作人員現場派發紅包的方式,而是將這筆款項直接存入桃園縣社會救助專戶。桃園縣表示,其中500萬元將在春節前劃入全縣5000戶低收入家庭的賬戶中,每戶1000元;另外500萬元將用於幫扶6歲以下弱勢兒童、特殊境遇家庭等。桃園縣副縣長李朝枝在活動上解釋,桃園縣從未拒絕過捐款,這只是媒體的誤解。

  28日晚在臺北與低收入者集餐時,陳游標就説,他去臺中考察途中乘坐高鐵後突發奇想,只要臺灣同意,他回去後將號召大陸企業家,將企業利潤的5%捐出來,在廈門和臺中之間捐建一條跨海的海底隧道高鐵,並且“不用臺灣出一分錢”。昨日在桃園,陳游標再次表明瞭自己的決心,並説他馬上就可以捐出家底,自己只留10萬元人民幣和1幢房子,他相信只要大陸企業家都將10%的財産捐出來,完全是有能力建成這條海底高鐵的。

  【善行花蓮】

  民眾掌聲熱烈 標哥捐款再加碼

  與桃園縣的低調處理不同,昨日下午的花蓮之行,花蓮縣安排出了最大的陣仗。花蓮縣代表到機場接機,現場還有民眾獻花。隨後花蓮縣縣長傅崐萁陪同陳游標一行到花崗山體育館,與4000多名低收入者相聚。

  陳游標感受到花蓮縣的熱情,上臺講話時便宣佈捐款加碼1000萬元。聽到這一消息,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陳游標立即説:“掌聲這麼熱烈,再加1000萬元!”花蓮也成為幾個縣市中獲得最多捐款的地方。

  傅崐萁在隨後的講話中表示,行善是行重於言,臺灣本土企業界和富豪應該好好省思,畢竟這些富豪和有錢人都是在臺灣賺大錢,必須對社會有所回饋與付出,陳游標來臺行善對於兩岸企業界人士具有正面的啟發和教育意義。

  【善行回應】

  臺商現場發紅包 標哥等也參與

  陳游標在花蓮的捐款,也是通過當地紅十字組織轉發給當地低收入者。但昨日在活動上,臺開公司董事長邱復生、幸福水泥董事長陳兩傳、柏泰園總裁陳萬添三位花蓮當地的企業家,響應了陳游標的善舉,當場發放準備好的1000多個內裝500元的紅包,陳游標等大陸企業家也被邀請參與發紅包,達成了他在臺灣現場發紅包的願望。

  陳游標和大陸企業家一邊發一邊向受捐者鞠躬、微笑,陳游標直言這就是他們一直想達成的效果,“我們對每一位同胞都是抱著尊重、感恩的心,通過鞠躬和微笑來表達”。

  【善行花絮】

  單腳騎車耍武術 標哥逗樂花蓮人

  臺灣的感恩之旅中,陳游標展現了他企業家和慈善家外可愛的一面,昨天單腳騎自行車的特技贏得一陣陣喝彩聲。

  昨日在花蓮,陳游標表演了一個變硬幣的小魔術,而且玩得興起的他,竟然在臺上表演起了武術。雖然身手不夠敏捷,姿勢也不夠標準,但卻著實逗樂了臺下所有的民眾。大家都説,從來沒見過一個億萬富翁是這麼好玩的。

  餐會現場,陳游標攜妻子與兒子上臺與現場所有低收入者合唱《感恩的心》、《明天會更好》等歌曲。標哥的兒子陳環保更在臺上用鋼琴彈奏《月亮代表我的心》帶動全場合唱。晚會結束前,大家紛紛搶著上臺,與陳游標一家人合影留念。

  【善行評點】

  歡喜捐歡喜納

  陳游標臺灣感恩之旅已到達新竹、南投、臺北、花蓮、桃園等地,一路掌聲笑聲不斷,溫馨溫情相隨。捐贈者歡喜,受納者也歡喜,沒有一個貧困民眾因為接受了捐贈有被羞辱的感覺。

  一個人應獲得的權利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就有了尊嚴。而是否得到尊重,應由每個個體自主判斷後得出結論,而不是由外界憑空揣測。這些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多是殘疾、孤寡、老病者,因生活所困必須接受外界的幫助才能度過人生的艱困期。某些無聊的政客一再地“提醒”這些受贈者,接受陳游標的捐贈就是沒有尊嚴,這種只為自己搶曝光率,而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戕害別人尊嚴的做法,是對弱勢群體最大的羞辱,手段實在可鄙。

  有人説得好,不應該以過度嚴苛的標準看待行善的人,有人如果覺得自己能做得更好,那就出來行善,讓更多的窮苦人受惠。挑剔別人善行的人,不要最後只剩一張嘴。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