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慈濟:兩岸血濃于水 愛的佳話頻傳

2010年11月20日 08:51 來源: 字號:       轉發 打印

  大愛無遠弗屆

  天涯海角常在

  1999年“9·21”大地震、2002年澎湖空難、2009年“8·8”水災……當臺灣人遭遇不幸時,身著藍衣的慈濟人要求自己“第一個抵達災區,最後一個撤離災區”。

  1999年9月21日淩晨,臺灣發生百年一遇的地震。震後不久,全臺慈濟人就迅速行動起來,先後在災區成立了30個救災服務中心,提供食物及帳篷、睡袋等物資。災後重建中,由民間負責重建的108所中小學中,慈濟負責的就有50多所。許多災民在10多年後仍然記得,是慈濟人最先送上熱粥、棉被……

  這份愛不僅給臺灣人,也灑向世界各地需要幫助的人。

  2010年7月—10月,巴基斯坦遭遇嚴重水患成為澤國,成千上萬災民無家可歸。盡管當地並無慈濟分支機構,慈濟基金會仍想方設法前往賑災,為近5萬人發放了食物和毛毯。

  此時距慈濟第一次海外賑災已過去將近30年。

  從1985年起,僑居各國的慈濟人將慈濟志業擴展到海外。1991年4月,強烈颶風襲擊孟加拉國,造成約14萬人死亡。慈濟美國分會聞訊發起“一人一美元”的勸募活動,證嚴法師在臺灣呼吁籌款響應,一個月內即募得15萬美元協助孟加拉國災後重建,慈濟的海外救援自此拉開序幕。以大愛為號召,跨出臺灣,跨越政治、種族、宗教、地域、膚色等限制,截至目前,慈濟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的國家和地區已經超過70個,橫跨歐、美、亞、非、大洋洲等五大洲,全球有超過100個慈濟分會或聯絡處。

  兩岸血濃于水

  愛的佳話頻傳

  2008年11月,海協會會長陳雲林首次訪臺,結束寶島之行前特地前往拜會證嚴法師,表達由衷感激之情。

  1991年大陸華東地區遭遇特大洪災,其時兩岸關係尚未解凍,證嚴法師力排眾議,對大陸受災民眾伸出援助之手。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慈濟人迅速趕到災區參加救援,並在災後援建了13所學校。

  提起汶川地震,國家宗教局副局長齊曉飛感慨萬千。地震發生時,他正在參與重要會議,第一時間告知他地震消息並要求前往救援的,是臺灣慈濟的林碧玉女士。為了就近陪伴災民渡過難關,慈濟在當地設立了服務中心,派出志工長駐四川。慈濟人溫暖的陪伴,是災區鄉親走出傷痛、重建家園過程中難忘的記憶之一。

  讓人難以磨滅的記憶,還有那一次次兩岸血濃于水的“愛的接力”。

  1993年,證嚴法師經過評估與求證,確認捐髓可以“救人一命,無損己身”,于是發起骨髓捐贈。在臺灣“衛生署”及各大醫院共同推舉下,慈濟成立“骨髓捐贈資料中心”。迄今慈濟已經有逾33萬例志願捐髓者資料,大陸是慈濟骨髓庫的最大受贈地。

  2001年6月13日,一場跨越海峽的“20小時愛的接力”在兩岸電視媒體和觀眾的見證下展開。清晨6時40分,臺灣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手術室內,醫生們從一位沒有透露姓名的臺灣青年體內抽取了骨髓,迅速放進特制的冰桶。慈濟護髓小組手捧冰桶乘車前往花蓮機場,搭機到臺北松山機場。此時,罹患急性白血病的21歲姑娘陳霞,也在蘇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做好了手術準備,等待骨髓的到來。骨髓抽出後,最長只能在冰桶中保存24小時。花蓮與蘇州相隔數千里,兩岸當時尚未“三通”,只能經香港轉機。從花蓮經臺北、香港到上海,再驅車送往蘇州,全程大約需要20小時。這一程,可謂刻不容緩、驚心動魄。

  陳霞獲得了生的希望。從1997年4月臺灣婦女楊秀霞為安徽17歲少年劉金權捐贈骨髓始,到2010年10月,慈濟骨髓中心已為大陸同胞提供了 969 例骨髓。

  20年來,慈濟在大陸地區28個省市自治區開展援助項目,范圍包括災後重建、集水抗旱水窖工程、貧困生資助、骨髓捐贈、醫療援助、環保等,並于2006年、2008年兩度獲得國家民政部頒發的中華慈善獎。

  大愛無涯,慈濟天下。從花蓮出發,到整個臺灣,到大陸、到五大洲四大洋,慈濟人愛的方舟愈行愈遠,愈行愈穩。(記者 王堯)

  瀏覽更多各地涉臺新聞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