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老臺胞何標憶光復:難忘父親的憂憤與思考

2010年10月27日 09:39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光復的那一年,隨父居住在北京的何標只有19歲。遠離臺北原籍的何標,親眼目睹了其父在寄居淪陷區時的憂憤和愁苦;而在光復後,何父對於革除日本人的殖民教育,重建臺灣青年國家觀的殷殷之心,至今仍讓何標感念不已。

  何標之父名張我軍,世居臺北板橋。因不滿日人統治,何父少年時孤身求學大陸,輾轉廈門、北平等地。1926年,他以臺灣民報社駐北平記者身份攜妻客居京城,並在那裏生下了長子張光正,也就是何標。

  現已80多歲的何標,憶起當年歲月仍感慨萬千。“九一八事變”後,其父不願落入日本人的魔掌而離開北平,後因盤纏用盡而返回。卻未料到6年後“七七事變”的爆發,使得這個憎恨日本侵略者的臺灣知識分子,只能再次求生於淪陷的華北。在當時的北平,何標一家因戶籍在日據下的臺灣而被侵略者標為“日本國民”。明明是一個中國人,他們卻時常需要接受日本使館的訪談和問訊。在當時,很多在京的臺灣人都不願説自己來自臺灣,就是不願承認被強加在身的日本國籍,他們所承受的屈辱和憤怒可想而知。

  説到此處,何標一字一頓、脫口而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我記得,萬般痛苦之際,父親反覆書寫的就是這首詩。我時常見他取些舊報紙,拿毛筆寫,寫完就燒掉。”

  飄零他鄉、國破家殘,此種情景與當年詩人杜甫的感懷何等貼切。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許多中國人都難以躲避這樣的悲劇。而許多本因拒絕異族統治而旅京的臺灣人士,卻二度遭遇山河破碎,再為亡國奴的慘痛,其痛尤痛。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