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漢字藝術節側記:我吟一首庭燎,你唱一曲楓橋

2010年09月21日 14:47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備受矚目的首屆“兩岸漢字藝術節”9月16日在北京太廟隆重開幕。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中國書法藝術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為期一個月的藝術節,將舉辦多場風格迥異的主題展覽,還有漢字的創意服裝秀、高校漢字藝術講座和兩岸書法藝術論壇等推廣活動。《文化遺産》將於近期陸續推出系列報道,以饗讀者。

  9月16日,北京一夜入秋,首屆“兩岸漢字藝術節”在太廟前隆重開幕。為了傳承漢字文化,發展中華文化,來自海峽兩岸的嘉賓共同聚集在祭奠祖先的皇室家廟前,每個人心中不免感慨萬千。

  在藝術節正式拉開帷幕之前,著名指揮家劉森帶領中國音樂學院附中的孩子們,站在太廟前,向來自臺灣的貴賓們吟唱起《詩經》裏的《庭燎》:“夜如何其?夜鄉晨,庭燎有輝。君子至止,言觀其旂。”(譯文:已是夜裏什麼時辰?夜色消退將近清晨。庭中火炬光芒漸昏。早朝諸侯已經來到,抬頭同看旗上龍紋。)

  清亮悠遠的歌聲讓人宛若穿越時空。演唱結束後,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許嘉璐先生深情地説:孩子們唱出的聲音沒有字形,但是從他們所唱的《庭燎》能體悟到在3000年前,當來了貴賓以後歌舞者表達的那種歡欣。今天要寫這個詞恐怕應該是:天晚了,霓虹燈都亮了。但在那個時候是庭燎,把木樁澆上脂油點燃,最高貴的是百燎。

  許嘉璐先生説,庭燎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的要點,那就是對於朋友、對於客人的真誠與歡迎。“兩岸漢字藝術節”是中華文化之節,是海峽兩岸親密合作傳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節日,也是兩岸共同復興和建設中華文化的標記。現在兩岸的小朋友都能背誦幾千年前的詩,就是因為字還是幾千年前的字,雖然人已是若干代之後的子孫,仍能讀懂看懂,這在世界文明中恐怕是唯一的。

  臺灣“文化總會”副會長林澄枝在宣讀了劉兆玄會長的書面致辭後説道,她永遠不會忘記兩岸相隔那麼多年之後,連戰主席毅然決然地率團到大陸來做分隔幾十年來第一次“和平之旅”,也是“破冰之旅”。2008年,她跟隨吳伯雄主席又來一次,那次對她的影響是此後所有行動的起源,讓她感受很深。

  她當時坐在吳主席的旁邊,胡錦濤總書記對她説,希望她能為兩岸的文化交流,尤其是民間文化交流,一起來做工作,唯有這樣,兩岸的互相認識和了解才能夠更深厚和久遠。

  “今天,在兩岸的共同努力之下,文化交流果然真的是更加的頻繁。”林澄枝説,“今天在太廟前舉辦首屆‘兩岸漢字藝術節’,意義非凡。許嘉璐委員長的話讓我激動得不得了,把中華兒女內心的感覺全部激發出來。”

  為了表達自己澎湃的心情,林澄枝現場用閩南語唱了一首《楓橋夜泊》作為回應——“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雖然是用閩南語唱的,但正如林澄枝説的,這首詩“每個人都能聽懂”。

  “漢字確實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基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生生不息沒有中斷,和方塊字有著至關重要的關係。方言不懂不要緊,咱們有方塊字,中國人都不陌生。”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張慶善在聽了閩南語的《楓橋夜泊》後表示。

  事實上,首屆漢字藝術節確實吸引了兩岸民眾的極大關注和藝術家的熱心參與。今年5月,在孔廟舉辦記者會後,臺灣方面就接到各方的探詢,有許多藝術家和團體希望參與盛會。此次臺灣就派出了超過30人的代表團,其中包括知名學者、書法家、文化創意工作者。

  “我希望兩岸漢字藝術節一屆比一屆好。我個人還有一個願望,兩岸漢字藝術節舉行了N屆的時候,‘兩岸’都不要了,就是中華民族的漢字藝術節,如果到那個時候,我們對世界的貢獻就會比祖先更大,那個時候,所有的中華民族的子孫都可以挺直腰桿説,我是中國人,我是中華民族的子孫,我是中國漢字的傳承者!”許嘉璐先生在致辭中最後説道。(記者 鄭娜)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 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