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互信:兩岸關係關鍵詞(專家視點)

2010年08月11日 17:07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在西安參加第十九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指出,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是兩岸政治互信初步建立的産物,將進一步推動兩岸政治互信的深入與發展。

  從來沒有一項經貿議題,在海峽兩岸掀起如此廣泛的關注。原因在於,《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簽署,不僅是兩岸經貿邁向制度化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標誌著兩岸關係進入一個新局面。日前,在第十九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學者共同關注ECFA 簽署對未來兩岸關係將産生的影響。

  為和平發展奠定物質基礎

  ECFA的簽署對於加快兩岸經濟合作的機制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商簽ECFA的意義還遠不止於此。

  “對於兩岸關係來説,ECFA的意義超出協議本身所達成的內容。”浦東臺灣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盛九元説,“ECFA的簽署為兩岸關係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和實現臺海和平、造福兩岸民眾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臺港澳研究所所長嚴安林指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要4大“支柱”來支撐——經濟、社會文化與政治、軍事。兩岸經濟協議的簽署奠定了第一根支柱。

  “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與制度化之後,應該推動兩岸社會關係與政治關係的正常化。ECFA的商簽模式有極強的示範效應。未來兩岸雙方可以積極研究探索涉及文化、教育、法律、軍事互信等各領域關係的全面制度化規範的可行性。”臺灣世新大學教授曾祥鐸進一步指出。

  “後ECFA時代”,如何評估兩岸關係的走勢?對此,與會專家學者大都樂觀。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楊立憲分析説,“後ECFA時代”,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的好處充分體現,民進黨的“臺獨”路線將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並面臨轉型的強大壓力。“這就意味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走勢中的不確定因素在大大降低。”

  臺灣東海大學教授楊開煌認為,對於兩岸關係而言,ECFA雖然不是政治協議,但它的簽署對兩岸未來的政治對話,特別是尋求政治難題的突破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推動政治互信深入發展

  “ECFA是兩岸經濟互信的産物,是兩岸政治互信初步建立的産物,也將進一步推動兩岸之間政治互信的深入與發展。”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朱衛東説,如何在經貿互動的基礎上,把兩岸關係推向一個全面正常化的進程,是兩岸雙方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研究員鄭慶勇表示,ECFA對兩岸政治互信的積極影響體現在:讓兩岸雙方都確信只有和平談判才能解決兩岸之間的複雜問題並實現互惠雙贏,由此,則其他經濟以外的議題也有順勢而為的廣大空間。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邵宗海對此深有同感。他認為,未來如何取得彼此的互信,推動政治領域的對話取得新進展,將是兩岸雙方思考的主要議題。ECFA的成功簽署,無疑為兩岸政治領域的對話積累了重要的互信。

  “兩岸經濟互信既受到兩岸政治氣候與社會生態的影響和制約,又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可對兩岸政治互信與社會互信發生潛在而強韌的作用。”上海臺灣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陳鴻惠如是説。

  那麼在“後ECFA時代”,兩岸如何進一步增進政治互信?

  朱衛東分析説,ECFA實施後,雖然雙方的共同利益在增加,但隨著兩岸經濟關係的深化,雙方之間的分歧點也會擴大。這是基於共同利益之上的分歧,不能忽視也不必放大。另外,由於兩岸政治互信初步建立,未來並不總會一帆風順。“因此,兩岸政治互信的深入與發展,還需要兩岸雙方有足夠的耐心,善意相待,尋求辦法解決兩岸關係中的結構性矛盾,求同存異直至求同化異。”

  兩岸關係的“生活化”場景

  ECFA簽署後,兩岸進入了大融合階段。臺灣淡江大學潘錫堂教授表示,兩岸之間,政治互信是核心、經濟互信是基礎、社會互信是支柱。“後ECFA時代”,逐漸會浮現出立體的兩岸關係,以往被扭曲的兩岸關係將逐步正常化,為兩岸社會互信創設“生活化”場景。

  楊開煌教授認為,經濟領域的更緊密深入合作,會推動兩岸社會各階層、多面向、全方位的交流與溝通,引領從“經濟合作化”走向“社會融合化”。“後ECFA時代”,兩岸關係將越來越“生活化”,這使得臺灣同胞可以從中更直觀感受到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對於臺灣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和關鍵性;另一方面,兩岸同胞又可以在這種“生活化”的溝通交流中消除隔閡與誤解,社會互信隨之趨向順暢。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研究員鄭慶勇認為,ECFA的簽署及兩岸經濟整合的加強,將逐步加深兩岸民眾的命運共同體觀念,促進兩岸社會整合過程。特別是在務實的交流與對話中,逐漸厚植的兩岸共同利益和共同認知,將大幅減少兩岸衝突的可能性,為兩岸關係的長久和平發展贏得最深厚的民心和民意。(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李煒娜)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陳佳慧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