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媒體熱評“兩岸軍事互信”

2010年08月02日 08:40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據中新社報道,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大校7月30日表示,為了穩定臺海局勢,減輕軍事方面的一些顧慮,兩岸可以就軍事問題適時進行一些接觸和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方式推進。“至於説到兩岸軍事部署的有關問題,我想可以在兩岸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時候進行討論。”

  這一表態引發了臺灣島內各界尤其是媒體的高度關注。

  《聯合報》刊出淡江大學教授趙春山的文章説,對於大陸軍方在兩岸簽署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後,首次在公開場合釋出這個訊息,“我們除了表示肯定外,並且認為這是一項善意的舉動。”

  趙春山認為,這次談話之所以引起外界高度重視,還因為它再度提及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敏感議題。有島內學者認為,如果就廣義層面解釋,兩岸目前實際上已在進行若干“信心建立”的過程,其中包括文教交流、經貿協商等。

  臺灣《經濟日報》引述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所長張冠華的分析表示,兩岸先要有政治互信,才會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現在最需要的是,在增加政治互信上向前。

  除了謹慎的“樂觀其成”外,臺防務部門同時表示,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將依“先經後政、先急後緩、先易後難”的政策指導,配合兩岸協商進程。

  臺灣“中央社”7月30日引述臺“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的話説,兩岸經貿交流所衍生的問題仍需透過兩會協商機制平臺處理,等經貿議題解決了,包括軍事互信在內的兩岸關係才能有正面發展。

  不過“陸委會”在7月30日的書面聲明中,也間接表達了不排除未來商談這項議題的態度。據臺灣媒體報道,“陸委會”已和臺當局防務部門成立“聯合任務編組”,針對互信機制進行先期研究。

  對此有島內媒體認為,兩岸都應抓住歷史際遇,讓兩岸關係循序漸進地向前拓展。從這個角度看,大陸願意調整步伐,當能贏得臺灣人民的好感,增加雙方的互信。

  臺灣《聯合晚報》的特稿評論説,從去年至今,兩岸軍方接觸也開始“熱絡”。除了過去的孫子兵法學會、兩岸黃埔軍校同學會外,今年也增加兩岸退役將領高(爾夫)球賽、座談會等交流,由“傳話”時代,變成直接交流。這大大擴增了兩岸軍方交流的可能,也逐步建立起對話的機制。

  《中國時報》社論認為,隨著“大三通”後全面交往的啟動,兩岸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協作難以避免,當局不妨從這個角度看待兩岸軍事互信的問題。社論提出,“安全協作”啟動對話,既“先易”又“漸進”,主要以“三通”為基礎,以“非傳統安全”(人道救援、海上應急救難、反恐、反海盜和環境生態保護等)為主要內涵。

  這篇社論建議“安全協作”可循三條路徑:以“小三通”航線安全為主,兩岸定期舉行海上救難搜救演練;以“大三通”航線安全為主,雙方選定海域或船隻,派準軍事船隻從旁監護,累積兩岸互信;以“南海”航線安全為主,在南海範圍內,兩岸進行人道救援、反海盜及反恐,保持海上生命線暢通等演練,亦可協力維護海洋生態資源。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