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媒體解析兩岸“高考”四個相似點

2010年06月09日 09:58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這兩天,大陸高考在如火如荼進行中,近千萬學子正接受“高溫”、“高壓”考驗;下月初,臺灣的數萬學子們,也將要經歷相似的考驗——— “指考”。

 

  臺灣學生進入大學有兩次考試機會,分別是每年2月到3月間的學力測驗(簡稱“學測”)和7月初的指定科目考試(簡稱“指考”)。這兩項考試被稱做是臺灣的“高考”,是臺灣地區最重要的人才選拔機制。

  無論是“高考”還是“學測”、“指考”,都是普通學子實現鯉魚躍龍門的最佳途徑,是改變個人命運的最公平道路。兩岸都是中國人,相同的文化與觀念讓兩岸的“高考”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甚至其改革的路徑也有不少相同點。

  報考數下降 錄取率上升 

 

  高考和指考,在兩岸分別是與考人數最多、社會重視程度最高的考試。從近些年公開的數據來看,兩岸高考的報考人數,都在經歷了一個從“快速增長”至“回落”的過程;而錄取率卻有不斷升高的趨勢。

  數據顯計,2002年至2008年,大陸高考人數從527萬猛增到1050萬。這是高考人數增速最快的時期,到2008年達到最高峰值。2009年,大陸高考報名人數約為1020萬名,比2008年約減少30萬;而今年,報考人數約957萬名,比去年減少約63萬人,也是報考人數連續兩年下降。

  與報考人數相比,高考的錄取率這些年則是節節攀升,2010年大陸錄取率將達到68%,比去年提升6個百分點。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轄市一向高考錄取率高於其他省區,北京市今年高考錄取率更接近85%。而福建省,今年錄取率也將達78.39%的歷史新高。

  臺灣的指考報考人數及錄取率的變化,與大陸很相似。據《聯合晚報》報道,2009年指考報名人數為87000多人,是大學指考開辦以來,首度跌破90000人大關,而今年指考報名人數估計還會下降6000人,只有約81000人。

  與此同時,指考錄取率也是不斷上升,2009年達97.14%。在臺灣甚至有種説法,即“零分也可上大學”。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林萬億教授對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受少子化影響,就算未來錄取率達100%,臺灣很多大學還會缺額,出現“吃不飽”現象。因此,“隨著學生人數的減少,學校必須要相應做出調整,比如合併科系等,以此來減少招生名額,否則每年都會招生不足”。

  超級重視 全社會動員

  今年高考的第一天,在泉州6萬多名考生赴考的同時,不少家長則懷著虔誠之心悄悄到當地的開元寺、承天寺等寺廟燒香求神,祈求保祐孩子們考個好成績。雖然做法有點迷信,但這種現象在大陸絕對不是少數,其背後反映的是家長們對高考的重視,對孩子未來的重視。

  高考在大陸,絕對不只是考生和家長的事。哪些路段車輛必須禁行,為考生讓路;哪不能施工,以免噪音影響考生;校園安全工作必須確保萬無一失;必須千方百計防止舞弊,確保公平……可以説,為高考服務,也是政府與全社會當前最大的“政治”任務之一。

  在臺灣,指考同樣是受到異乎尋常的重視,很多情景跟大陸相似。在大陸,有淩晨為孩子煲湯、瞞著孩子在考場外守候的父母;在臺灣,有在考場外唸佛經、準備冰水毛巾的家長。家長在指考前,也會到寺廟燒香祈福,誠心祈求孩子能金榜題名。

  2008年,位於臺某空軍基地旁的考場因軍機飛過,聲響蓋過考試鈴聲,延誤考生入場,2009年“指考”期間,該機場特意停飛3天。有糊塗考生跑錯考場時,也都由警察開摩托車送至正確考場。

  公平至上 嚴防舞弊

  如何預防和嚴懲考試舞弊,是近年來媒體聚焦高考時最為關注的新聞之一。畢竟,高考除了比拼成績之外,還是公平的競爭。

  和大陸高考的規定一樣,臺灣指考相關的紀律也十分嚴格。因為臺灣高考一般在7月酷熱中進行,許多“規矩”便是專門為此設計。比如扇子不能帶進考場,因為扇面多是紙類,可以在上面寫東西。另外,由於以前有考生把水或珍珠奶茶帶入考場,不慎打翻而影響考試,所以,臺灣規定除了因病服藥需喝水的考生外,其他考生的水瓶都要放在講臺上由監考老師保管。

  更嚴苛的是,在如此酷熱的天氣下,即便城市裏條件好,但考場也不可開空調。臺灣“大考中心”給出的理由是:邊遠、貧困地區的考場沒有空調,為了公平起見,所有考場一律不得開空調,只能提供電扇或靠屋頂灑水的方式來降溫。

  如今資訊化時代,考試舞弊手段也越來越多,臺灣當局會派電信警察用微波偵測車防止用手機等通信手段舞弊。

  對於指考舞弊,臺灣大多還只是行政處罰和規勸教育,但臺灣現在有種呼聲,要求將集體舞弊等惡劣舞弊行為,列入 “刑法”處罰範圍,以實現公平正義。

  “一考定終身”向多元入學過渡

  對高考進行改革這些年一直是大陸民眾關注的焦點,其中,改革呼聲最高的,則是高考制度的“一考定終身”弊端。

  其實,1954年到2001年,臺灣的大學入學考試一直實行“聯考”制度,也是“一考定終身”。“聯考”是當時臺灣社會的頭等大事,無數出身寒門的學子借此改變命運。2002年,臺灣正式宣佈取消大學 “聯考”,多元入學體制問世。考生入大學有 “學測”和“指考”兩種方式,可以二選一,也可以兩者都選。入學方式分為甄選入學制和考試分發入學制,其中甄選入學制又分學生個人申請和學校推薦兩種。

  大陸的高考承載了太多人的夢想,從以前的“黑色七月”到現在的“黑色六月”,一代代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有的順利通過,有的遍體鱗傷。由於錄取率的提高,“擠獨木橋”的情景也許會漸漸遠去,但“一考定終身”現在仍是事實。

  如今,與臺灣相似,大陸高考也正探索從單一考試向多元評價發展的改革路徑,多年“一考定終身”的模式正在悄悄改變。去年,共有11個省份進行新課改高考;今年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啟動實施之年,新課改高考增加到16個省份,學生綜合評價和學業水準測試成為高考的一部分。中國教育部考試中心負責人曾表示,今後的高考制度將包括學業水準測試和綜合評價,以改變“一考定終身”的考錄方式。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