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行走臺灣:里長,專管臺灣街道

2010年06月04日 12:41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北縣汐止一處里長候選人總部舉行成立儀式,吸引了不少民眾觀看。

  一天晚上,在臺灣臺北縣的一個朋友家喝茶聊天,忽然有人按門鈴,原來是他們所在“裏”的“里長”挨家挨戶送環保袋來了,藍色帆布口袋上面有裏的名稱、里長的姓名和服務處的手機號碼。送走里長,朋友告訴我,這個月就要里長選舉了。

  裏相當於大陸街道

  臺灣的城市下面都設有“區”,“區長”由市長指派,區的辦公處所叫“區公所”。區的下面又設有裏,里長雖説是真正民選出來的,卻沒有固定的辦公處所,一般來講,他們就在家裏辦公,還有一些里長的服務處乾脆就設在附近的寺廟裏。裏的下面又設有“鄰”,“鄰長”由里長指派。因此,從這個層面看,臺灣一般所謂的裏,就好比大陸城市的街道,而鄰則好比是大陸的居民委員會。

  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時,設置了“保”、“甲”等基層組織。1945年臺灣光復後,當時的國民政府將保改稱為裏,甲改稱為鄰。當時規定的裏一般以200戶為原則。經過幾十年的變遷,情況已大大改變。比如臺北市有十幾個裏曾經人口眾多,像葫洲裏,一個裏就有3.1萬人,比臺北縣一個鄉鎮的人口還多。後來通過調整,葫洲裏分成5個裏,這樣不僅減輕了里長的負擔,也解決了資源分配的問題。目前,臺北市250萬人口,大約110萬戶人家,共分成449個裏。

  里長每天干什麼

  雖説里長服務處就是大陸的街道辦事處,但在這裡辦公的人其實只有兩個人,一個是里長,還有一個是“裏幹事”。有趣的是,這個裏幹事是公務員,由區長指派來幫助里長料理“裏政”。所有的裏幹事上午在區公所上班,下午就到里長服務處轉悠。

  那麼,里長和裏幹事到底都做些什麼事情呢?專門研究地方自治的臺灣淡江大學教授呂育誠介紹説,一般來講,里長有四項任務:1.受市長指揮監督辦理裏公務及交辦事項;2.有效運用裏內社會資源,廣籌裏建設基金;3.反映民意,配合政令宣導;4.執行裏自治事項並辦理上級委辦事項。最具體的則是為里民開列各種證明文件,例如飼養家禽家畜頭(只)數證明、受災情況證明、身患重大疾病或不能行走證明等共計17種以上各式的證明文件。

  里長任期4年,連選連任。記得有一年臺北市舉行里長選舉,競爭非常激烈,臺北449個裏,平均有3個參選人角逐1席里長,有的裏甚至10人搶1席。那段時間,放眼臺北的大街小巷,到處挂滿了紅、藍、黃、綠各色布條和旗幟。如果徜徉其間,經常有機會看見參選人或是騎著摩托車,或是推著自行車,或者乾脆走路為自己呼號拉票。選情為何如此激烈?一位現任里長告訴記者:“參選里長不需保證金,加上目前臺灣失業率又高,因此有些人認為即使選不上,能出來打打知名度也不錯。”

  當里長好處真不少

  在臺北市擔任里長,除了有一個月4.5萬元新台幣(下同;4.7元新台幣相當於1元人民幣)的行政事務費可拿外,三節都有獎金,在端午節及中秋節,市政府發7500元;春節則有3萬元的慰問金。另外,平時還有每月450元的報紙費,每年有6000元的自強活動旅遊費,每一屆還有5.5萬元的出國考察費。此外,里長任滿後還可以領9萬元的退職金,林林總總合計每年可領約61萬元。一任下來,若包括退職金,則可以領240萬元。

  里長可以兼職,也就是説可以有其他正職。而臺北市政府每年也為鄰、裏編列了約10億元的經費,以449個裏來講,平均每個裏一年可以爭取到222萬元的建設經費。再加上4年任內市議員、市長、“立委”及“總統”的選舉,里長有意無意往往成為各級“民意代表”和“首長”的支柱,少不了有經費讓他們經手。再説選舉時的人際關係更是無形資産,其中的好處難以估計。

  從臺北市歷次選舉來看,大型的選舉越來越冷,基層的里長選舉卻越來越熱,或許説明瞭經濟不景氣,小民縱然有心想改善大環境,卻玩不起大型選舉,不如從自己負擔得起的基層選舉找到改革立足點,從自己所處的環境做起,何況還有穩定的收入,何樂而不為呢?

  臺灣的裏在歷經多年演變後,雖然取得了數量上的優勢,但實際運作卻反而出現萎縮症狀。一方面,各級地方行政功能不斷增強,日漸排擠了裏的職權。另一方面,由於社會日趨開放,地方民眾更重視本身權益的爭取與維護,因此民間社團或組織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並實際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相比之下,一年一度的里民大會卻乏人問津,以至於需要通過舉辦摸彩、歌舞活動吸引民眾參加。(吳亞明)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