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文化交流無障礙溝通:臺灣小朋友也看喜羊羊

2010年05月21日 08:02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2010年3月底,崑曲《長生殿》在臺灣演出。圖為演員們帶粧在臺北故宮參觀。記者 杜榕攝

2009年9月,大型原生態歌舞《雲南映象》在臺演出。 記者 孫立極攝

5月15日,“兩岸漢字藝術節”新聞發佈會在北京孔廟舉行。圖為學童們在誦讀《弟子規》。記者 孫立極攝

  中華文化的血脈,是兩岸同胞無障礙溝通的基因密碼。一條臺灣海峽與60年的時光,都阻隔不了彼此的心有靈犀。

  兩岸文化交流

  穿越時空的使者

  情感紐帶

  民族共用的記憶

  5月15日,北京孔廟。

  60位身著古代學生服的學童,齊聲誦讀《弟子規》;大陸絲竹名家塤琴合奏《幽蘭操》。朗朗童聲,悠悠古樂,回蕩在古樹參天、屋宇儼然的孔廟。

  這是“兩岸漢字藝術節”新聞發佈會,主辦者的安排,既是向文化宗師孔子遙致敬意,也是作為後世子孫對先祖先賢莊嚴慰告。

  “去年到臺北,看見到處是‘漢字藝術節’的旗子。”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許嘉璐説,“我就想,何時兩岸可以共同舉辦這個藝術節。沒想到,一年時間就實現了。這是臺海和平發展、兩岸走向互信的證明。”

  就在兩岸學者暢談漢字藝術的時候,臺中縣大甲鎮瀾宮,正在舉辦“全球媽祖文化攝影大賽作品展”,取自兩岸媽祖文化交流重大事件的300多幅圖片,將在這裡展出一個月。

  媽祖是中國影響最大的航海保護神,在臺灣擁有上千萬信眾。圖片看來風平浪靜,20多年前的真實故事卻是波濤洶湧——1987年,臺灣宜蘭南方澳港,軍警在一艘漁船中查扣了來自大陸的5尊媽祖神像。按照規定,走私貨品一律焚燬。漁民們四處陳情,終於令當局網開一面,將神像奉祀南天宮。

  1989年,南天宮決定護送5尊媽祖神像回娘家——大陸湄洲祖廟。因臺灣當局不允許直航大陸,南天宮以媽祖海上環島弘法的名義,悄悄赴大陸“謁祖刈香”。

  是年農曆四月初一,一支19艘插滿黃色旌旗的船隊,載著5尊媽祖神像浩浩蕩蕩啟程。經過一天一夜的航行,船隊跨越臺灣海峽,直抵莆田。大陸為沒有證件的臺灣漁民特事特辦,讓這支數百人的“謁祖刈香”隊順利抵達湄洲島。

  四月初六,載著百餘座湄洲媽祖分身神像的船隊歡歡喜喜返回臺灣。雖然,船員被處兩個月到四個月不等的徒刑,卻在全島引起轟動,南天宮從此香火鼎盛。

  1997年1月,湄洲媽祖金身首度跨海赴臺,100天時間裏,受到臺灣1000多萬人次的頂禮膜拜,成為海峽兩岸間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民俗交流活動。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曾説,“文化,是一個民族共同分享的記憶和感情。”婦孺皆知的孔子、草根信奉的媽祖,對這些記憶和感情而言,時間與空間都不是距離。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高大林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