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譚盾:用二胡與大提琴對話,讓兩岸三地陶土發聲

2010年03月23日 08:29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國際知名作曲家、指揮譚盾3月26日將在臺北首演他創造的曲目《垚樂:大地之聲》。演奏中將首次使用以大陸、香港和臺灣三地陶土製成的樂器。圖為3月22日,譚盾在臺北音樂廳舉辦的發表會上,介紹最新製作的,以大陸、香港和臺灣三地陶土燒制而成的陶質打擊樂器。 中新社發 耿軍 攝

  經常讓世界樂壇驚奇的譚盾來到了臺北,3月26日他將帶給臺灣聽眾以驚奇:用二胡與大提琴對話,讓兩岸三地陶土發聲。

  臺北的高雅場所張貼出了印有“《臥虎藏龍》是他的女兒,《英雄》是他的兒子”的海報,今年的臺北國際藝術節以“譚盾之《臥虎藏龍》”做壓軸音樂會。譚盾將指揮演奏3部曲目:網路交響曲《英雄》、為馬勒150週年誕辰紀念創作的《垚樂:大地之聲》、為他贏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的《臥虎藏龍》。
 

  身穿黑色T恤的譚盾如約與記者見面時,帶來一隻鋁合金箱,他以托抱嬰兒般的輕柔,抱起一件稱之為“陶號”的紅色陶質樂器,輕輕撫摸著説:“還是熱的,剛出爐,在上海燒制的,要在臺北首次使用。”

  談及為何製作這批陶鼓、陶號、垚塤,譚盾説:“四川汶川地震和臺灣風災,引起我對大地的思考。在馬勒的交響樂中,《大地之歌》是我最喜愛的一首曲目。它是馬勒受到中國唐詩,特別是李白的詩歌啟發靈感而作,在這首曲子裏,我聽到了馬勒與李白對酒當歌:感嘆著人的生命與青春、大地的悲愁與春日的醉境,於是我創作了《垚樂:大地之聲》。”

  用陶瓷、紙等自然且帶有中國文化內涵的器物作為樂器,發出自然之聲,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譚盾過去10年的追求。為演奏《垚樂:大地之聲》,譚盾委託朋友將取自陜西西安、香港大嶼山和臺灣鶯歌的土運到上海,“西安的土為黑色、大嶼山的土為紅色、鶯歌的土為白色。這種巧合使我想起創作秦始皇時張藝謀講的‘二千年前的老三色就是紅、黑、白。”譚盾説:“我喜歡紅、黑、白3種系列顏色的結合,用它們捏合燒制了陶鼓、陶號、垚塤3種陶質樂器。”

  “在漢字裏,3個‘土’字疊加在一起為‘垚’,讀yao音。對我而言,這三地的泥土捏合在一起,是大地的土,是心靈的土,用它們燒制出的樂器,是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的結合,所發出的是故土的聲音、彼岸的聲音、心靈的聲音、大地的聲音。”譚盾説。

  “禪意”,是譚盾談論藝術作品時常用的詞彙。他説:“這次在臺北的演奏,既有禪宗的影響,也有行為藝術的成分在其中。”

  《臥虎藏龍》協奏曲,是譚盾根據他的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作品《臥虎藏龍》為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改編的音樂會作品。譚盾此次將帶給臺灣樂迷的另一驚喜,是首次採用“雙樂團”的形式,將使用中國民族樂器的國樂團和使用西洋樂器的交響樂團同臺演奏。

  譚盾説:“屆時,將由臺灣交響樂團大提琴副首席連亦先,與臺灣國樂團二胡首席王明華,以二胡和大提琴訴説影片中楊紫瓊和周潤發飾演的男女主角難以説出口的情感。用二胡與大提琴對話,蠻有哲學味道。以中西合璧的嘗試,創造中國交響學派。”

  有人評論:“譚盾的音樂充滿戲劇性與儀式性,他雕塑聲音,並把每一種東西轉變為饒富興味、難以界定卻又非常容易聆賞的體驗”。

  談及此,譚盾對記者説:“在多元的文化風潮下,要敢於擁抱挑戰。新的傳統,需要新的思維注入其中。”(耿軍 閆曉虹)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