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北春日祭孔將全新演繹佾舞 活潑呈現古禮文化

2010年03月18日 15:13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北春日祭孔320登場,由木柵博嘉小學生演繹全新的佾舞。

  臺北春日祭孔使用的祭器,依據傳統考證全新製作,為今年參觀祭孔的重點之一。圖片來源:今日新聞

  中新網3月18日電 綜合臺灣“今日新聞”報道,臺北孔廟一直是島內外旅客參訪的重要文化古跡,即將於20日舉行的“2010春日祭孔”,有別於傳統秋祭,以更年輕活潑的型態呈現釋奠古禮文化,新的佾舞與團隊,新的禮、樂、祭器將為平日寧謐的空間注入躍動生命力。

  作為孔子嫡裔奉祀地,目前的臺北孔廟為1925年由興建艋舺龍山寺的泉州名匠王益順設計建造,是臺灣規模最大之典型閩南式木構建築,位列三級古跡。建築之外,臺北孔廟持續80餘年的釋奠古禮文化保存與傳承發展,也受到島內外人士的重視,每年的秋季祭孔大典,常見大批海外友人前來參觀。

  遵循古制,臺北孔廟于2008年重啟“春日祭孔 躍動儒風”的釋奠古禮,為了有別於秋祭,彰顯春天勸學勤學、尊師重道的意涵,與季節的活力躍動,“春日祭孔”在一貫的莊嚴典雅中,注入更多創新的活力,並以年輕學子擔任多數的祭儀工作,讓傳統儀典的精髓得以藉此傳承發揚。

  今年的“春日祭孔”進入第3個年頭,注入更多創新的元素。儀典中最引人注目的“佾舞”,首度由臺北市木柵的博嘉小學擔綱演出,敦聘致力“雅樂舞”(佾舞為雅樂舞的支流)研究30餘年的陳玉秀教授親自指導,陳教授以“頖宮禮樂疏”為編撰藍本,融合身心律動平衡的概念,為這群完全沒有經驗的孩子“量身打造”出今年全新的佾舞,在昨日于孔廟舉行的記者會中,贏得滿堂驚艷的喝彩,成為記者會最吸睛的團體,連傳統擔綱演出祭孔佾舞的大龍小學,也為這群成軍2個多月的“博嘉佾生”的演出深表讚賞。

  儀典中除了最早進場、最晚退場的“佾生”之外,擔任儀禮程式進行引導的“禮生”由臺北明倫高中學生擔任;“樂生”由南門初中音樂班學生擔綱,演奏孫瑞金老師全新創作的春祭三獻禮音樂,同時儀典中吟唱詩歌的“歌生”則由西松小學童擔任;“獻饌”與“撤饌”則由開平餐飲學校學生擔任,根據孔子飲食哲學,採用時令與本土食材研發的27道饌品,也由他們製作。

  盛裝春季祭孔27道饌品的“祭器”也是今年考證傳統進而全新製作的,其中包括鐙、铏、簠、簋、籩、豆和胙盤等共計189件。

  彰顯創新、年輕之外,今年的“春日祭孔”也強調“國際化”,邀請了韓國成均館大學“舞蹈為藝術團”來臺表演孔子舞蹈,由舞者扮演孔子與弟子們,全程用柔和的動作營造孔子教授“仁”之意境,這項表演將在明天上午10點于臺北市府2樓舉辦的“孔廟與祀典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中首演,同時,島內表演“佾舞”的團體,包括臺北市大龍小學、臺北市博嘉小學、臺南市忠義小學、臺北民族舞蹈團,也將陸續登臺演出。

  上述這些演出團體,也將在3/20的春日祭孔大典之後的“依仁遊藝嘉年華”中再度獻藝,當天還有桃園東門小學與南投草屯小學的佾舞團加入。

  春日祭孔的儀典之外,“世界的孔子︰孔廟與祀典”國際學術研討會還將在21日、22日于臺北福華文教會館進行2天的學術交流對話,與會者包括臺灣與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地的學者團體。

  即將舉行的“春日祭孔、躍動儒風”釋奠祭禮,除了全新的六佾舞、歌樂,獻饌的祭器也是全新依循傳統考證以手工打造,並融入創新的設計感,呈現儒學文化新形象的一環。

  祭器之造形是以臺北市孔廟現今秋祭釋奠祭禮之祭器器形,及山東曲阜孔廟致贈禮器文物之器形為參考,並考據文廟丁祭譜中禮器之形制尺寸,以進行器形之設計,而展現春祭祭器之傳統創新及現代性,呈現不同於秋祭之禮儀形式。

  祭器由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鞏文宜、柯有政、簡魁男等分別以現代造形、紋飾裝飾及器形新釋為設計方向,全數採用陶瓷製作,考慮祭器的用途,也兼具食器的功能,同時經由陶瓷材質與上釉技術的光亮、消光、霧面、針孔、麻點、凝縮等變化特色,打造出溫潤典雅的古樸質感。

  這些祭器的設計完成,不僅可用於春日祭孔典禮,也是一項文化創意産品的延伸,未來或可如同臺北故宮文化創意産品一般,發展成相關的創意商品。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