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中華非物質文化大展首度赴臺 邀兩岸共守精神家園

2009年11月28日 08:12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社臺北十一月二十七日電 題:中華非物質文化大展首度赴臺 邀兩岸共守精神家園

  ——訪中華文化聯誼會會長趙少華

  中新社記者 李佳佳 黃少華

  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展二十七日首度登陸臺灣,邀請兩岸民眾共同為中華文化“尋根”、為民族精神“守魂”。中華文化聯誼會會長趙少華在臺北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産為今後兩岸的進一步交流開啟了一扇窗。  

  “非遺”演出 激發中華民族驕傲

  “根與魂——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展”係“守望精神家園——第一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産月”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內容,是海峽兩岸恢復往來二十餘年來,規模最大、內容最為豐富、意義最為不凡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展演盛會。

  二十天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月的重要活動之一,“國風——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專場晚會”就以先發之勢,在臺北縣、市與臺中縣、市舉行了五個專場演出,贏得了臺灣各界如雷的掌聲與廣泛的讚譽,就像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董事姚浙生所言:“觀看如此精彩的演出讓我突然有了一種中華文化的自信,從她們(演員)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驕傲與未來。”

  趙少華對這一驚艷的“開篇”給予了肯定。她説,五個專場演出,臺灣觀眾的直接反映遠比言語更為鮮活,讓他們感受到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認同,活動就已達到了目的。

  文化大展 呈現兩岸共有遺産

  今日登場的“根與魂——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展”可謂非物質文化遺産月的重頭戲。本次展覽現場不僅設有“藏族唐卡”、“武強木版年畫”、“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等十九個展位,更有“雲錦”、“南通藍印花布”、“繪製唐卡”、“雕版印刷”等大陸代表性傳承人做現場示範,並有皮影獨門絕技“十不閒”及泉州提線木偶的精彩演出。靜態的展示與動態的演示相輔相成,令觀眾近距離地領略到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誘人風姿。

  據趙少華介紹,此次來臺的十九個文化展臺中,有十一個項目屬於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之列,其餘八個亦屬於省級傳承項目,含金量不俗。

  她説,近年來,大陸全民提高認識,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二00五年更是進行了首次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僅浙江一省就有二十三萬人參與。二00九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的最新一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中,中國共有二十二個項目入選,成為了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數量最多的國家,這些寶貴文化遺産都是兩岸同胞所共同擁有的財富。

  趙少華也相信,大陸非物質文化遺産來臺展演,必定會推動臺灣非物質文化遺産整理和保護,尤其是少數民族的文化遺産。兩岸可為保護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而共同努力。

  文化交流 反映兩岸互換需求

  “非物質文化遺産承載了古老的生命記憶,鮮活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根’需要滋養,才能根繁葉茂、碩果纍纍;‘魂’則需要守持,才能抖擻、保持活力,展示生機勃勃”,趙少華説,“兩岸同根同源,更需要通過相互交流,增強民族自信、激發民族認同,以共同傳承的文化來增進相互的了解。”

  統計顯示,近年來兩岸的文化交流漸成熱點。到目前為止,大陸有關部門已審批兩岸文化交流活動千余項。其中,六成為臺灣文化團體赴大陸演出、展覽,四成係大陸團體入島表演、訪問,兩岸文化往來不僅有向好的趨勢,且交流的速度在加快。

  趙少華認為,目前兩岸關係喜逢難得的發展時機,作為重要一環的文化交流更需以深入且有活力的方式貼近民眾,拉近兩岸心與心的距離。

  “文化要走出去,需要整合資源,成為有影響力的活動版塊。”在她看來,首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是一個示範的窗口,恰好反映了兩岸之間的感召、互換與需求。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