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文化交流好戲連連 用“和諧之聲”連接親情

2009年11月11日 09:37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11月6日,是我們從北京赴臺駐點採訪的第二天。就在這一天下午,我們要採訪三台“戲”,真可謂“好戲連連”啊。

  這三台“戲”中的兩場在臺北市,一場在臺中市。在臺北要採訪的兩場,一場在延平南路的中山堂,一場在中華路的文藝活動中心,都是海峽兩岸之間的文化交流項目。中山堂舉行的是大陸非物質文化遺産來臺演出記者會,文藝中心舉行的是浙江紹劇團來臺演出《秋瑾》記者會。兩場記者會後,我們又心急如火地趕到臺北車站,坐上了南下的高鐵去臺中。到臺中,是為了採訪報道在那裏舉行的第二屆海峽兩岸合唱節。

  半天裏趕三場記者會,雖然有些辛苦,但我們卻很興奮,因為從中真切地感覺到,兩岸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多,越來越精彩了。

  兩岸交流的頻密,當然首先要歸功於兩岸交通便捷化的實現。

  現在從北京飛臺北,只需要2小時40多分鐘。而曾幾何時,從北京到臺北,需繞道香港,再從香港飛臺北,舟車勞頓,折騰一天。

  説起坐飛機,想起了一件趣事。5日那天,我們在臺北桃園機場取行李的時候,看到一個老漢,他提取的行李居然是一張農家常用的長條板凳。當時,我們覺得很奇怪,這年頭,居然還有人長途托運板凳?

  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7日晚上,我們又見到了這張板凳。它,出現在中山堂的“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專場演出”的舞臺上。到這時,我們才明白,這板凳原來是道具。也就是説,大陸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演出團隊,是和我們同機到達寶島的。

  中山堂的這場演出可謂精彩絕倫,令人震撼。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金明春等人帶來的朝鮮族農樂舞《豐收樂》,以熱烈奔放的舞蹈拉開了專場演出的序幕。隨後登場的是古琴演奏《流水》,當深沉悠遠的琴聲從千年古琴汩汩流出時,全場一片靜謐,觀眾陶醉在中華傳統藝術的大美之中。

  那條板凳出現在一個叫《太陽圓月亮彎都在天上》的節目中。這個節目是由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喜民,帶領陜西省渭南市華陰老腔團,用華陰老腔演出的。

  華陰老漢把板凳當樂器,一邊用磚頭砸板凳,一邊唱道:“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太陽圓月亮彎都在天上。”樸實的表演,樸實的歌詞,説出的卻是尋常的人生道理。

  步出中山堂搭車回住地的時候,計程車司機得知我們來自大陸,沒想到居然也用了這個調:“大陸同胞臺灣同胞都是同胞,無論這樣還是那樣就應該是這樣,你來我往多走動多交流多走正道。”

  6日晚,我們趕到臺中,觀看當晚在露天劇場演出的兩岸合唱匯演。這臺戲本來也應該在臺北上演,由於沒有租到臺北的場館,只好移到臺中來進行。

  “午夜無伴守燈下,春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出嫁,見著少年家……”這首臺灣閩南語經典歌曲《望春風》,從福建福州市鼓樓區激情廣場合唱團團員口中緩緩唱出。

  走進露天劇場,歌聲嫋嫋飄來,心緒為之一動。

  我不禁想起臺灣方面承辦單位——臺北藝術家文教推廣基金會執行長郭孟雍的一番話。他説:“兩岸人民用歌聲把親情、感情連接起來,用和諧之聲加強兩岸交流。” 

  這次合唱節,共有來自海峽兩岸、港澳地區的16支合唱隊伍參賽,加上展演隊伍,人數超過千人,是近年來兩岸規模最大的合唱文化交流活動。

  由於時間安排上的衝突,我們沒有去現場觀看紹劇《秋瑾》。但我們能想像得到,這出新編劇必然會得到島內紹劇愛好者的喜愛。

  兩岸交流方興未艾,“好戲還在後頭”!(本報臺北11月9日電)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