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線上消息: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是一場人類文明的饕餮盛宴,也是兩岸關係繼“大三通”之後進入螺旋上升新境界重要的“典範時刻”,將對兩岸關係産生全方位、多層次、多維度的影響,成為下階段兩岸關係的新引擎。人們普遍相信,上海世博會將成為兩岸同胞共同見證、共同參與、共同分享、共同成就的兩岸盛會,譜寫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典範。
一、臺灣廣泛多元參與上海世博
2002年,上海獲得世博會的承辦權,兩岸共同參與、共同分享世博榮光成為兩岸同胞、特別是廣大臺灣同胞的共同心願。
1、臺灣館曲折中誕生。經過兩岸雙方有關方面不倦努力,2008年6月臺北市確定參與世博會。今年 5月22日,臺灣“外貿協會”對外宣佈,以臺灣館名義參與世博會。臺灣館建造在世博園A片區,參展主題為“山水心燈”,包含七大內涵:山水劇場、點燈水臺、臺灣之心、臺灣之窗、心靈劇場、城市主題廣場以及城市藝廊。
2、臺北市“無線寬頻-寬頻無限的便利城市”、“資源全面回收-垃圾零掩埋”兩大主題入選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引領現代城市發展。
3、臺商及其臺資企業踴躍參與,分別成為高級贊助商、特許商品贊助商、餐飲贊助商等。臺灣震旦集團以“中華玉文化”題材獲得臺資企業中唯一一張企業館入場券。臺灣神達集團是唯一成為世博會高級贊助商的臺灣企業,提供GPS定位、導航服務。包括克莉斯汀、元祖食品、真鍋咖啡在內的10多家臺資企業獲選為上海世博會餐飲供貨商。
4、臺灣文化藝術界積極參與世博會的文藝創意活動。臺灣的設計師巫永堅先生為上海世博會吉祥物“海寶”提供了原創設計,寓意為四海之寶。著名歌星伍思凱為世博會創作了主題歌,歌中唱道:“一天看完宇宙,微笑漫步在五大洲…城市讓生活更精彩”。兩岸藝術家還將攜手創作《城市之窗》的主題秀,以中國傳統人文為背景,演繹人類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此外,包括朱宗慶打擊樂團、雲門舞集等臺灣著名藝文團體,也正在積極爭取世博會的演出機會。
5、門票銷售已經在台啟動,百萬台胞將觀摩世博。預估上海世博會將吸引100至150萬台灣同胞前往世博會參觀,臺灣青年學生報名參與志願者眾多,網上報名已超過二萬多。
臺灣各界高度期待參與世博盛會,雖然臺灣官方只是有限、低調參與,但民間、企業、藝文界等呈現出全面參與、多元參與、廣泛參與、深度參與等特徵,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積累新的動能,成就兩岸世博盛會。
二、凝聚兩岸和平發展的“世博典範”
臺灣各方務實、多元、廣泛、深度參與上海世博會,力用世博,巧用世博,共用榮光,共同發展,共創和諧,可望譜寫兩岸和平發展的“世博典範”。其核心內涵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1、兩岸共創機會、共同參與、共用榮耀。兩岸各方認為,上海世博會理應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時刻,兩岸共襄盛舉,滬臺相通,互抬聲勢,共克時艱、共同發展,豐富兩岸發展內涵,提升兩岸和平發展的境界。
2、理性務實、靈活彈性成為解決兩岸分岐的重要法則。上海向來以海納百川、融匯各方的精神為外界信服。兩岸決策高層一切以兩岸民意為依歸,以促成臺灣參與、分享世博榮耀為目標,理性務實面對兩岸政治分岐,相互理解、相互捧場搭臺,急人所急,成人之美,最終找到為雙方接受的參展方案。臺灣館方案,是一種富有高度創意的模糊,在此基礎上,充實內涵,提升臺灣參與世博會的境界,創造更為廣闊的創意空間。
3、兩岸藉世博平臺緊密合作,實現臺灣全方位、多維度、深層次參與,放大世博平臺效應,提升和平發展的新境界,豐富和平發展的新內涵,拓寬和平發展的新領域。上海世博會就是觸發兩岸關係深入互動的最佳動力磁場。
4、展示兩岸現代科技與文明成果。明年的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世博會是一個展示現代兩岸文明、兩岸共同價值的重要時刻,極大地激發兩岸四地同胞的創造力、競爭力與親和力,將兩岸同胞對於科技與人文、城市與現代化的關係,把兩岸現代人文關懷演繹得無比深刻而又卓然醇厚。
5、臺灣參與世博充滿張力,具有可塑性。臺灣各方具有無限的創意激情與想像動力,臺灣各界蘊藏的活力、能量還有釋放的空間,世博會空間廣、時間長,可以給臺灣各方參與世博提供更廣闊的時空舞臺,所以臺灣參與世博的能量不可限量,形式更為多樣,可塑性值得兩岸同胞共同期待。
三、力用世博添彩兩岸
已故前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先生最早提出申辦世博會,汪老當年告誡人們,辦世博會是戰略的,管五十年。汪老把世博會看成是國家發展的戰略,對上海如此,對中國如此,如今對兩岸關係,也具有重大的戰略價值,其影響不只五十年。
兩岸雙方應力用世博、巧用世博、分享世博、成就世博,培植共同利益,形塑共同價值,為兩岸共同發展奠定基礎。兩岸有關部門應充分運用世博平臺,放大世博效應,積極摸索一條適合兩岸經濟整合、人員交往、文化融合、政治互動的新路徑、新模式,先試先行,走通便成功。大陸各方,特別是上海方面應該利用世博會的平臺,創立具有上海特徵、兩岸特點、中華特色的先行先試經驗,放大世博效應,做好文章,做足文章,做大文章。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向縱深推進,擴大兩岸和平發展的迴旋空間,凝聚兩岸和平發展的“典範時刻”。(上海臺灣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倪永傑)
[ 責任編輯:陽艷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