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星雲大師六看《鎖麟囊》:京劇與佛教“異曲同工”

2009年10月12日 15:11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星雲大師(後排左四)等看遲小秋(後排左三)等演《鎖麟囊》後合影留念
 
  臺灣佛光山開山鼻祖星雲大師,是一位在國際佛教界德高望重的佛教領袖。去年大師應邀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後,北京市的老領導張百發特意為他舉辦了一場京劇演唱會。星雲大師的感受是:“京劇中表現的忠孝節義故事,與佛教的梵唄借音聲講佛事乃異曲同工。”遂邀請北京京劇院青年團團長遲小秋率團赴臺巡演。十幾天中,京劇團從大樹鄉佛光山演到高雄市,又從臺南、臺中、宜蘭演到臺北,所到之處,不但2000多人的佛堂和4000多人的佛光大學體育場,場場爆滿,而且許多僧眾從百里之外趕來,觀看程派青衣遲小秋等人演出的《鎖麟囊》、《戰馬超》、《赤桑鎮》、《棒打薄情郎》、《大登殿》等戲。尤其是《鎖麟囊》一戲,以精湛的程派唱腔和表演感動得全場僧眾眼含熱淚,掌聲如潮。

  與在普通劇場演出不同的是,每當演到薛湘靈慷慨解囊周濟趙守貞,趙守貞表示要問明恩人的姓名以便日後答報,薛湘靈立時言到“有緣相逢,何必言報”,這八字箴言立即引起全場僧眾的情感共鳴,報以長時間的熱烈掌聲。演到趙守貞面對落難的恩人3次讓座時,全場僧眾,特別是星雲大師總是激動得熱淚盈眶,那長時間的掌聲,幾乎使演出無法正常進行。原訂演出4場《鎖麟囊》,最後增加到6場。更讓人感動的是,星雲大師在京劇團赴臺前,特意邀請專人到臺灣各地佛光山寺講解如何欣賞京劇。每場演出前,他都要親自登臺講解劇情,講解京劇藝術的特徵,強調京劇藝術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真、善、美。後來,遲小秋多次率團赴臺演出《鎖麟囊》,屢演不衰,每次演出時,舞臺上下都會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事實説明,星雲大師認為京劇與佛教“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謂慧眼識珠。

  其實,京劇與佛教的“異曲同工”並非星雲大師的發明。我國戲曲的起源是于商周時期形成並延續至今,被稱為戲曲“活化石”的儺戲。現在在我國雲南、貴州、安徽、江蘇、江西等偏遠地區逢年過節、先人辭世時,村民都要在寺廟中禱告後開臺、起箱,請臉子(扮演各種人物的面具),然後演出各種“儺戲”,一是祭神佛,二是娛民。從表演到開臺的形式,從化裝到演唱的高腔,都與京劇有著密切的歷史聯繫,許多劇目都與佛教相關,説明戲曲其實早就與佛教結緣了。而京劇中的大量傳統劇目,如專講孝道的《釣金龜》、《忠孝全》,專講家庭和諧的《打灶》、《奇雙會》,專講忠義的《風波亭》、《義責王魁》,專講善惡有報的《趙氏孤兒》,專講廉政的《四進士》、《赤桑鎮》等,都是真、善、美的教科書。而被各朝代和各劇種編演的《目連救母》系列劇到清宮大內同一題材的240齣崑曲劇目《勸善金科》,到今天仍然上演的京劇、崑曲和地方戲的《豐都城》、《遊六殿》、《啞背瘋》、《定計化緣》、《下山》等與目連戲相關的劇目,均有闡述歷史宣傳佛教的內容。所以説星雲大師只觀看了一次京劇,就發現了演京劇與講佛事異曲同工,絕非偶然。

  再説,早年的京劇工作者與佛門古剎也是淵源深遠。自有京劇以來,後臺就供奉梨園祖師爺、武昌神和九皇老姥。京劇宗師譚鑫培和他親手培育的楊小樓、梅蘭芳、余叔岩三大賢,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每年都要到北京西山的潭柘寺、戒臺寺進香禮佛一個月左右。譚鑫培等還是北京潭柘寺、戒臺寺、浙江普陀寺著名的施主,至今在普陀寺有譚鑫培的功德碑,戒臺寺有他進香禮佛的記錄。就在前不久由北京市政府重修的譚鑫培陵園,也是原戒臺寺住持所贈之香火地。楊小樓因為長住佛門,故常有“出家”之傳説;梅蘭芳虔誠信佛,尤以擅畫菩薩像與達摩像送人以結佛緣。而每年的“九皇會”更是全體梨園行懺悔的盛會,余叔岩則是重要的資助者,説明京劇前輩心向佛門,認同演戲高臺教化,勸人行善。

  在臺灣演出期間,星雲大師每天給京劇團的演員講故事,請京劇團的演員參觀佛光山撫育院以及孤兒院、大學、中學、小學和佛教美術館。他説:“我從不勸人出家,我只希望你們記住四句話,那就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希望。’你們演出的這些美好的京劇,正是表達了這四句話的含義,足見我們講佛與你們演戲完全是一個道理。”北京京劇院青年團與星雲大師結緣,多次應邀赴臺演出,京劇藝術作為國劇在臺灣得到廣大民眾的情感共鳴,結下了戲緣,也結下了佛緣。(和寶堂)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