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元素從未缺席新中國國慶 共用偉大國家榮光

2009年09月30日 10:01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網9月30日電 題:臺灣元素從未缺席新中國國慶 共用偉大國家榮光

  作者:魏恒

  1949年10月1日,臺灣民主自治同盟首任主席謝雪紅身穿親手縫製的新衣,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新中國開國大典。60年後,來自臺灣島內、港澳地區和海外的臺灣鄉親約240人,按慣例應邀趕赴北京,參加國慶觀禮活動。

  縱觀一甲子歷史風雲,兩岸關係跌宕起伏、曲折前行,成為糾結幾代中國人的情感問題。而“臺灣元素”也從未缺席過歷次國慶慶典,備受各界矚目。

  觀禮臺胞人數多一倍

  漂亮花車壓軸

  早在今年兩會時,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新聞發言人趙啟正就表示,將邀請港澳臺各方面人士前來觀禮國慶60週年慶典,“理所當然普天同慶。”

  9月24日,接受邀請的臺胞觀禮團一行低調“登陸”,首先前往河南參訪,追溯了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及發展歷史後,28日回到北京。

  此次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組織的臺胞觀禮團,人數較往年足足增加一倍,邀請範圍上都有所擴大。其中,臺灣島內基層、社團、商業、院校等各界民眾一百多人,港澳地區和海外的臺胞一百多人。有位來自臺北的八旬老人蔡大良,1949年時以陸軍少尉之銜隨抗日名將孫立人到臺灣。他説,從1989年首次回安徽合肥老家探親後,每年都回大陸一次,切身感受到大陸各方面的發展與進步。

  據報道,一些大陸臺商事前都為一張閱兵式的邀請函煞費苦心。天津臺商協會會長丁鯤華説,“國慶閱兵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展示,是國富民強的象徵,也是每個中國人關心的大事,能獲取一張邀請函,顯然是頭等日程。”

  連日來,臺灣主流電視、報紙媒體也把目光投向了正在熱烈登場的新中國60週年大慶。向國慶新聞中心申請採訪的臺灣媒體多達17家,記者48人。

  細心的記者從中央電視臺披露的預演畫面中發現,群眾遊行花車隊伍以“臺灣花車”為壓軸戲碼,車前以大量特色水果做裝飾,上方配以地標性建築臺北101大樓、鄭成功收復臺灣雕像、阿里山以及一道彩虹橋,而一架象徵“三通”的民航班機正跨越兩岸。

  目前,圍繞國慶舉辦的大型系列活動已陸續推出,都透出鮮明的臺灣元素。例如音樂舞蹈史詩大戲《復興之路》中,列有由臺灣的莊奴和大陸的喬羽兩位詞作家共同譜寫的《海峽願景》專章;“輝煌60年”成就展單設臺灣專題,全面介紹兩岸關係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由臺灣歌舞樂團漢唐樂府帶來的經典巨作《韓熙載夜宴圖》也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上演。

  “臺灣之光”點亮天安門

  兩岸交流寫照

  大慶降至,北京愈晚愈美麗。入夜之後,天安門觀禮臺城墻四週被燈光勾勒出長達兩公里的金色鑲邊,別有一番風情。不為眾人所知的是,這些標榜綠能減碳的燈具均採購自上海一家臺資照明公司,可是貨真價實的“臺灣之光”。

  據悉,天安門上現用的LED(發光二極體),單位耗電量只有12瓦,正常使用號稱有5萬小時壽命,保守估計也有3萬小時,比起日光燈6000小時、42瓦耗電量,可説大大省電。此外,燈殼有抗UV紫外線功能、透光率要好、顏色也符合規定。來自臺北的副總經理劉嘉仁表示,以前天安門用的是日光燈管,儘管為了節能減碳,一度換了用電量只有三分之一的LED,但用的卻是大陸早期産品,光效不理想、光衰較快,經多方比較後終於看中了他們的建築專用及商用燈具。

  這家公司此前幾乎沒接過政府標案。“選我們做,是因為設計到位、品質靠得住、交貨時間可預期、後續維修沒問題,以及對臺商的信任度和誠懇服務的態度。”劉嘉仁説,“燈具是在臺灣設計,然後在珠海測試、打樣、製造出貨,也就是兩岸同步作業,正是今日兩岸交流的寫照。”

  下等公民遇到出頭天

  參與建國大業

  回顧過去,從歷次“十一慶典”所包含的臺灣元素中,或可摸索到兩岸關係變遷的大致脈絡。

  60年前的9月21日,來自臺灣的謝雪紅、田富達等6人作為臺盟代表,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為新中國的成立盡心盡力。10天后,他們出席了開國大典。

  現任臺盟中央名譽副主席、80歲的田富達回憶説,當他走上天安門城樓,在西側站定時,驚奇地看到他先前所在的華北軍政大學臺灣隊的160多名成員正在城樓下東側的觀禮臺上向城樓上張望。“他們在焦急地等待毛主席的出現,這些同學本來是來北京參加分列式接受檢閱的,後來中央領導特別安排他們在觀禮臺觀禮。”

  “當時我激動得説不出一句話,只覺得喉嚨在動,卻喊不出聲。”田富達説,“天安被門城樓上下一片歡騰,那一刻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什麼叫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

  田富達,原名尤明巴都,1929年7月出生在臺灣新竹泰雅族部落,1946年被國民黨軍隊押往大陸打內戰,後向解放軍投誠,被送進大學深造。“真是感慨萬千啊,臺灣隊中的不少人都像我一樣是高山族,日據時期我們在臺灣是三等公民,日本投降後我們是二等公民,想下山進城都要警察開路條。沒有共産黨,沒有新中國,我們哪有出頭天!”

  從解放臺灣到新開端

  共用尊嚴榮耀

  新中國成立後,依次舉行了11次國慶閱兵,此後連續中斷24年。期間,由於內戰遺留並延續的兩岸政治軍事對立,在天安門前的歷年國慶群眾遊行中,幾乎都能看到類似“解放臺灣”、“美國軍隊從臺灣海峽滾出去”等口號標語,尤以1958年炮擊金門後火藥味最濃。

  伴隨著重返聯合國、改革開放、中美建交等重大事件,中國內外政策環境發生積極變化。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被看成是兩岸關係由對立走向對話的第一步。1981年全國臺聯成立,密切聯絡居住在大陸的臺灣同胞,並加強與島內同胞聯繫。1984年,中國隆重舉行35週年國慶閱兵遊行,戰車、導彈等現代武器亮相,殲擊機、轟炸機翱翔藍天,引發國際驚嘆。也是這次慶典,開創了邀請大陸以外臺灣同胞參加觀禮的先例。

  大陸開放後,每逢國慶都由臺聯出面組織臺胞觀禮團參訪座談成為慣例。1999年,新中國第13次國慶閱兵,群眾遊行首次出現以臺灣地形為基座的彩車。來自臺灣的吳瓊恩感嘆:“臺灣和祖國大陸同文同源,本來就是一家人。兩岸應當團結起來,共同迎接中華民族騰飛,臺灣同胞也可分享中華民族的光榮。”

  但在李登輝時期乃至主張“臺獨”的民進黨上臺後,兩岸關係一度倒退、波詭雲譎。直到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國共兩黨冰釋前嫌,在“九二共識”的前提下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畫下願景。在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大背景下,渴盼多年的兩岸直接“三通”終於去年實現,經貿文化交流密集展開。針對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大陸還建議可從退役軍人交流開始,啟動兩岸軍事問題的接觸。

  有分析人士指出,站在60年後中華民族歷史的新開端,邀臺灣人士觀摩閱兵是兩岸關係回暖的直接體現,也可看作為軍事交流“預熱”。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去年底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講話時明確表示,要臺灣同胞與大陸同胞一道,“共用一個偉大國家的尊嚴和榮耀,以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驕傲自豪”,已為廣邀臺胞觀禮埋下伏筆。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臺灣新聞 兩岸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