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政策利多吸引 珠三角長三角臺商轉戰中西部淘金

2009年09月25日 09:08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網9月23日電 據臺灣《非凡新聞週刊》報道,隨著大陸全力開發內陸,臺商也從珠三角、長三角轉至中西部,成本低廉、交通便利和廣大的內需市場,吸引臺灣的統一、鴻海、旺旺等大廠進駐武漢、長沙、重慶3大亮點城市,搶佔下一波商機。

  內陸成本低 臺商轉進

  沿著富一路、康一路、康二路、康三路……走,這是湖北省武漢市政府專為鴻海富士康開闢的道路,當然連路名都是富士康專屬的,可以一路通到鴻海富士康大陸最大的生産基地“湖北武漢廠”。

  富士康的武漢廠佔地約一萬畝,大到開車都會迷路,而且光是從工廠走到最近的商店就要半小時,當地計程車師傅讚嘆地説,“你們臺灣的郭臺銘,是把咱們武漢的一個小鎮都給買下來辦廠了!”

  園區入口處有武漢公安駐守,把關森嚴,24小時保護富士康員工的安全。園區裏頭,蓋好的工廠至少有十幾座,許多建築物甚至都還只有灰水泥墻,顯見這兒還在建設當中,預計2010年全數完工後,將可年産液晶螢幕和電腦各1500萬台、數字相機3000萬部,年産值新台幣5000億元,屆時,這兒也會是全球最大的數字相機生産基地。

  前進大陸超過10年的鴻海集團, 過去大陸最大廠是位於深圳的龍華廠,有世界最大電子代工廠之稱,極盛時期光是在深圳一帶就集結了60萬鴻海大軍,但隨著大陸在去年初實施《勞動合同法》,造成沿海城市生産成本增加。於是,去年12月27日,鴻海宣佈從深圳移出16萬大軍前往武漢,用遊覽車一車、一車將工人送到比龍華廠還大一倍的武漢廠,進攻內陸城市,降低成本。

  內陸崛起,吸引的不只是鴻海富士康。目前,臺灣排名前百大企業中有40多家在湖北省投資,單就投資規模而言,武漢市佔的比例更大,有近一半臺資企業集中在武漢市,包括鴻海集團、中芯國際、冠捷科技、多普達通訊、統一食品、頂新食品、亞東水泥、李時珍藥業等企業,也帶動了數百家周邊廠商跟著前往。

  投資優惠多 武漢崛起

  如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所説,金融海嘯衝擊大陸出口,大陸進而實施“家電下鄉”政策,為電子業帶來商機,這是“人助”;而鴻海啟動“工廠下鄉”,有助降低成本和分散投資風險,則是“自助”。

  也就是説在人力成本高漲、內需市場起飛的狀況下,內陸城市的優勢將更為凸顯。以武漢來説,不僅人力成本較沿海城市低廉,土地成本也在政府的全力支援下,讓臺商獲得較佳的優惠,以士林電機在武漢的投資為例,每畝地租金原本約在人民幣13萬5千元左右,武漢政府大力補貼每畝10萬元,最後實際付出的土地租金,每畝只要人民幣3萬5千元,等於降低75%的土地成本。

  全球最大LCD代工廠臺資冠捷顯示科技,也是在2005年,大陸宣示要讓“中部崛起”時,順著大陸政策走,前進武漢設廠生産,年産量從當時的30萬台,暴增到今年至少超過1千萬台。

  “1993年7月就成立的武漢總廠,是現在統一在大陸最賺錢的廠!”武漢統一企業總經理蕭逢時得意的説,統一集團1992年進軍大陸,來年就在武漢設廠,累計13個食品廠,年營業額從最初的人民幣2千多萬元,到今日年收入近10億元,因此成為統一在上海之後的大陸第二總部,也預計未來還要將大陸市場的研發、資訊、物流和人才培訓中心設在武漢。

  政府全力支援武漢發展的原因,在於2006年“中部崛起”議題正式成為國家政策。“中部通,則全國通;中部活,則滿盤活”。這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去年底的重大宣言,並裁示將砸下人民幣4萬億元(約新台幣19萬億元)興建許多建設,預計在2010年底完成,屆時將“承東啟西、接南進北”,形成“5小時經濟圈”,讓有意返鄉的勞工,藉由工廠內移,帶動二線城市經濟起飛,提高內陸民眾收入,進一步增加消費,刺激內需經濟。

  砸錢搞建設 三大亮點

  位於整個大陸黃金十字樞紐的武漢交通便捷,正是“中部崛起”的亮點之一,加上武漢也是僅次於北京、上海,大陸最多大學的城市,人才豐沛,薪資又較沿海城市低廉,因此對臺商遷廠的拉力夠,就能拉動內陸城市民眾“回鄉就業”。

  另一個“中部崛起”的亮點是湖南省長沙,這裡是旺旺集團的大本營,18年前旺旺以湖南望城為出發點,如今已成為大陸前三大臺商食品業,光是旺旺湖南廠去年産值就達人民幣11億4千萬元(約新台幣54億元)。

  除了旺旺之外,宏全國際、普羅集團等也都在湖南相繼擴大生産規模。長沙市臺商協會會長、普羅集團董事長鄭聰俊説,目前臺商企業總數逾千家,和其他沿海省分相比並不多,但湖南平均工資卻比其他沿海地區低了二至三成。

  而且,長沙更是大陸排名第三的消費市場,過去雖然是靠媒體及娛樂等服務業為經濟發展主力,近年來已開始強化工業發展,未來將扮演大陸的內銷市場中心。統一集團董事長林蒼生也表示,隨著內陸崛起,中部將成為大陸消費、教育、研究及流通的中心地帶。

  人多消費強 重慶吸金

  除了中部的武漢、長沙以外,西部的重慶也是消費力驚人。

  重慶,這個大陸內陸惟一的直轄市,面積8.24萬平方公里,是臺灣的2.3倍大;人口3200萬,是臺灣1.4倍,最引人注目的是,重慶連續七年經濟成長率超過兩位數,在大陸強調今年“保八”的政策下,重慶常務副市長黃奇帆表示,今年重慶GDP成長率預計可達14.5%,衝上人民幣6000億元大關。

  人口多、消費力強,康師傅在重慶的飲料市場,上半年營業額就比去年同期成長六成,遠遠超出全大陸市場三至四成的平均成長值。重慶廠長呂志方分析,重慶的輻射人口超過一億,但其中喝過茶飲料或吃過速食麵的消費者比例,低於沿海省分,因此後續市場潛力驚人。

  看準重慶未來發展,事業版圖擴及半導體、建築到傢具業的日月光家族,也在重慶投資新台幣500億元,興建大陸西部第一高樓,樓高93層,總面積將達到72萬平方米,包含購物中心、兩家五星級飯店,還有商辦和住宅,坐落在重慶最繁華的地段,俯瞰大陸未來重點發展的重慶兩江新區。

  跟著政策走 搶新商機

  看準重慶的內需市場,連鎖服務業的臺商也陸續進軍,如永和豆漿、元祖食品、羅莎蛋糕,以及寶島眼鏡等。來自杭州的“兩岸咖啡”董事長楊進發説,在大陸做生意,就是要跟著政府的腳步走,大陸全力拉抬中西部開發,兩岸咖啡也早在2005年就進駐武漢展店。而重慶店的人氣更是火爆,當地臺幹説,一份簡餐含飲料要人民幣53元,“價錢比臺北還貴,但還是天天座無虛席!”

  “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隨著大陸政策全力開發內陸,臺商也從珠三角、長三角,轉移至中西部,以低廉的生産成本、便利的交通,和廣大的內需市場,搶佔下一波大陸商機。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臺灣新聞 兩岸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