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一家大陸臺企的轉型升級“三部曲”

2009年09月04日 09:20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華網北京5月9日電(記者胡蘇 李慧穎 任沁沁)5月的泉州,臺資企業桑川電氣公司大院裏靜悄悄的,走進去難得看見個人影。“不了解的人還以為我們停工了呢。”三碁機構總經理魏勇笑著説。

  三碁機構是生産自動化控制設備的一家臺資企業,桑川電氣是三碁位於福建泉州的工廠。由於主要的製造環節都已經外包,現在工廠只剩下20多個工人,負責産品的測試和包裝。“所以廠區顯得比較安靜。”魏勇説。

  自上世紀90年代進軍大陸,三碁機構從貿易、製造再到自主研發,成功實現了三次戰略轉型。如今憑藉自主品牌和智慧財産權,三碁機構已能從容應對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

  談起企業先後經歷的“三級跳”,魏勇記憶猶新。三碁機構在大陸最早以貿易起家,是一家臺灣品牌的代理商。那時候大陸製造業飛速發展,對電氣自動化設備需求量很大,公司僅靠貿易代理,就能達到20%的凈利潤率。

  “但好日子沒過幾年,問題就漸漸顯現出來了。”魏勇説,當時公司代理的臺灣産品供應不足,不時遇上斷貨的尷尬,逼得他們不得不考慮能不能生産自己的産品。

  從2002年起,公司開始擺脫純貿易經營模式,嘗試自己上生産線、搞製造。然而,因為對於製造領域經驗欠缺,最初的嘗試總不如意,“技術不過關,生産多少虧多少”。

  無奈之下,三碁只有回頭尋求與一家臺灣品牌企業合作,替他們搞貼牌生産。“他們出軟體,我們造機器,把公司救活了過來。”魏勇説,那時候日子過得也不錯,貼牌的利潤率能拿到10到15個百分點。

  貼牌生産不用動腦筋,就好比“依葫蘆畫瓢”,但它也存在自身的“短板”。“總有客戶希望按照需求修改産品功能,可我們對此無能為力,關鍵就在於核心的軟體、智慧財産權都在品牌所有者手裏。”魏勇説,“就好像脖子被人卡著,有些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到2005年,三碁機構再也忍受不了被人“卡脖子”,終於下決心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三碁”,並加大投入成立了研發團隊,開始將命運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向自主研發轉型的過程中,三碁機構還漸漸意識到,“製造”並不是企業的核心價值。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公司最後將發展戰略定位於“啞鈴”模式,即兩頭的研發和銷售比重大,中間的製造環節比重輕。

  據魏勇介紹,通過製造環節外包,桑川電氣將員工數量從高峰期的300多人縮減到現在的190多人,把資金主要投入到研發力量的建設上。目前,工廠研發團隊已有50多人,接近員工總數的30%;另外還配備了近40名銷售工程師,負責産品銷售和服務。

  為了持續提升科技含量,三碁機構將研發總部從臺灣新竹搬到了上海,加強了與復旦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的産學研合作;同時還建立了完善的銷售網路,目前已發展代理商近300家,遍佈大陸和歐洲以及東南亞市場。

  魏勇説:“由於實現了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如今客戶對産品再有個性化的需求,我們只需幫助升級産品軟體,而不用增加一毛錢的製造成本。”

  去年以來,金融危機對機電製造行業的影響巨大,三碁機構的業務量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但到今年3月底,復蘇跡象已開始顯現。

  魏勇説,經過十多年的積累,如今三碁機構在大陸同類企業中可位列前兩名,在小功率産品市場中穩居第一,具備了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風險抵抗力。

  他告訴記者,面前的挑戰雖然嚴峻,但三碁機構的核心價值已經確立。在不斷追求自主智慧財産權、追求轉型的戰略引導下,相信企業的“寒冬即將過去,春天已不遙遠”。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臺灣新聞 兩岸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