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在馬祖遇見“海上桃花源”

2008年10月14日 10:52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華網馬祖10月14日電(記者趙博 陳斌華)三層高的辦公樓正門上方懸挂著縣政府的匾額,樓前卻是一大片菜地,地壟、籬笆、瓜架、糞土、肥料、尿桶應有盡有,幾個農婦正在認真侍弄著自家的瓜菜,看上去雜亂無章,聞起來“別有風味”。

  記者近日前往馬祖採訪,乍看到這般景象不禁詫異。接待記者的當地縣政府新聞課課長邱桂惠説,縣政府原本也覺得有點雜亂,想把菜地購買回來統一規劃建設,但島上菜地珍貴得很,又是祖宗傳下的家業,菜地主人誰都不肯賣,縣政府也就沒辦法了。

  實際上,記者看到,當地政府還是有辦法的,他們乾脆在菜地入口放置一塊巨石,上鐫幾個大字“馬祖山隴蔬菜公園”。這多少帶點“阿Q精神”的做法,正是馬祖的最好寫照。特殊的歷史和地理的因素,使當地居民養成了順其自然、樂天知命的性格,習慣過著悠閒散淡的生活。

  記者是從金門到臺北,再轉機飛往馬祖的。45分鐘的航程裏,我們乘坐的龐巴迪DASH-8支線飛機一直在轟鳴和搖晃,最後急促地降落在位於海邊斷崖上的南竿機場。如此讓人心驚膽戰的航程,卻是馬祖人最方便、最青睞的對外交通方式。接待我們的當地官員説:“這比原來方便多了,我們馬祖人很知足。”

  在40餘年的戰地政務與軍事管制時期,臺灣軍方在馬祖屯集數萬軍人,馬祖列島到處構建各種軍事設施。那時候,馬祖人過著艱難的生活。一位當地婦女説,以前馬祖的孕婦必須到臺灣本島待産,從馬祖搭上軍艦,因為軍艦主要是為軍人服務的,所以只能自帶棉被睡在甲板上,産後又得抱著新生的嬰兒,踏上顛簸海上的返程,一邊嘔吐,一邊給孩子喂奶或沏奶粉。

  隨著兩岸關係的緩和,籠罩在馬祖上空的硝煙和肅殺氣息漸漸散去。1992年11月7日,馬祖正式解除戰地政務,從前線戰地變為觀光勝地和兩岸經貿、人員往來的跳板。

  島上的軍事據點除少部分仍由臺灣軍方使用外,大多已經對遊人開放。在北竿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裏,小路兩側陳放著重型坦克、自走火炮,展覽館裏除了陳列臺灣軍方早期使用的輕兵器,還有大陸開展對臺宣傳的宣傳品。

  位於南竿鄉仁愛村的北海坑道,是馬祖最知名的軍事據點。1968年,當時的“馬祖防衛司令部”下令在南竿、北竿、東引各島開鑿可供大型艦艇停放的坑道。南竿的北海坑道高16米、寬1米、長640米,呈“井”字形,蔚為壯觀,用了數千人力、耗時820個工作日才從花崗岩山壁中開鑿出來。

  2001年起,馬祖成為最早開通“小三通”的航點之一。截至今年9月,通過“小三通”從馬祖往來的旅客合計已達22萬多人次。2005年6月開始,福建居民可以到馬祖觀光,到今年9月,遊客合計有2021人次。

  “還是馬祖人去得多。我們一到假日就去福州購物,比去臺灣本島還方便。”邱桂惠説。記者在南竿的福澳碼頭看到,從福州馬尾港開出的兩艘客輪正徐徐入港。相比和臺灣本島,馬祖與福州一帶的交往更為密切。

  馬祖讓記者感受最深的是濃郁的“慢活”氛圍。“到了馬祖,什麼都可以慢慢來。”馬祖觀光局職員劉德偉説。他向記者描述了當地普通居民一天的大致生活:早起照顧一下菜地,挑些菜到自由市場賣,半晌喝杯茶、張羅張羅午飯,飯後睡個午覺,醒來和鄰居拉會兒家常,黃昏時燙一壺馬祖老酒,自斟自飲或是邀親朋同飲,晚上就在波濤聲中早早入眠。

  馬祖居民的平均壽命達到80多歲,在臺灣地區最高。“吃得健康是一方面,民風淳樸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劉德偉説,“在島上不用擔心丟東西,因為根本沒有小偷。”

  地勢險峻,風勢凜冽,馬祖的自然條件稍嫌惡劣,但馬祖人的日子過得簡單而快樂。記者在北竿吃晚飯時,小餐館的老闆娘是從臺灣本島嫁過來的。她説:“雖然馬祖風很大,也沒有什麼夜生活,但生活在這裡,人覺得心安!”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