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元素為北京奧運增添“濃墨重彩”(圖)

2008年08月26日 10:06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8月21日,在北京奧運跆拳道女子57公斤級預賽中,中華臺北選手蘇麗文(左)對陣韓國林秀貞,蘇麗文在比賽中膝蓋受傷數次跌倒,防護員上場防護時,蘇麗文神情相當痛苦,但仍撐到比賽結束。 中新社發 chinatimes 攝 

  8月13日,北京奧運會棒球比賽揭幕戰在中華臺北隊和荷蘭隊之間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賈慶林與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到現場觀戰,共同為中華臺北棒球隊加油。 中新社發 武仲林 攝

  中新網8月25日電 北京奧運會已落下帷幕,回顧16天的征程,處處彰顯的臺灣元素,同樣為這項全球盛典寫下“濃墨重彩”,註定成為回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交流篇:奧運為兩岸體育交流打開一扇窗

  媒體評論説,北京奧運會為兩岸體育交流打開一扇窗。 的確,北京奧運拉近兩岸間距離,更增添了不離不棄的血濃于水的情愫。在半個多月時間裏,中華臺北享受到北京的“主場”優勢,兩岸球迷、觀眾場內外、電視機前,共同為中華臺北選手加油助威。

  中華臺北代表團總領隊蔡賜爵就曾表示,北京奧運會最大的貢獻是讓兩岸在競技場上拉近距離,進而讓兩岸新生代從交流中感受“不可離不可棄”的真實情感。

  是的,從7年前北京申奧成功,吳經國與何振梁擁抱的瞬間,到中華臺北棒球隊今年3月獲進軍奧運會的通行證後,場上臺灣觀眾打出“北京,我們來了”的橫幅,到近年來,中華臺北射擊隊每年都到福建省射擊中心集訓、臺灣乒乓球選手、舉重選手多次到大陸訓練、中華臺北舉重隊聘請大陸教練執教,再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親臨北京五棵松棒球場為中華臺北隊加油……

  體育交流促進了兩岸體育水準的提高,臺灣體育向上的潛力巨大,兩岸體育交流的空間巨大。

  精神篇:蘇麗文的7分鐘

  21日,中華臺北跆拳道選手蘇麗文負傷力戰,這場跆拳道賽是北京奧運最讓人動容的一戰。場上短短的7分鐘,飽含了奧林匹克的拼搏精神,現場的所有人都被這一幕感重著,是她的堅強贏得了眾人的尊重和頌揚。

  那晚,全場觀眾都在為她加油,更為她擔心。最後,她第14次倒在了地上,卻第一次傷心地哭了出來。再也無力站起來。體育館裏,全場再次爆發為蘇麗文鼓勵和加油的掌聲,掌聲裏還有疼惜。

  蘇麗文的奧林匹克精神同獲兩岸媒體和民眾的高度讚賞。22日出版的臺灣各大報紙不約而同於頭版刊登蘇麗文負傷奮戰的大幅照片,讚曰“我們心中的金牌”。甚至有大學生投書媒體説,當蘇麗文在敗部復活賽數度倒地仍然堅持完成比賽的同時,全臺灣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電視機前面跟著主播一起哽咽,一起流淚。而大陸的媒體也是突出報道,大批網民跟帖讚嘆不已。

  項目篇:4枚銅牌與希望

  本屆奧運會上,中華臺北代表團共收穫舉重、跆拳道各兩枚銅牌,獎牌榜排名第八十名,獎牌數則排在第四十四名。這個成績與賽前的預估差強人意,因為,除了舉重與跆拳道之外,其餘賽前設定可望奪牌的項目,包括射箭男女團體賽、網球女子雙打、羽毛球女子雙打、乒乓球男子團體賽等等,全部鎩羽而歸。

  棒球隊的“爆冷”輸球,臺灣媒體在分析自身因素外也坦承對岸的棒球水準在提高。又如射箭,幾環輸贏往往就取決於臨場發揮。賽前被寄予奪金厚望的跆拳道項目頻出“意外”,衛冕冠軍朱木炎被阻于四強之外,在復活賽中取勝最後以銅牌收場,被臺灣媒體稱為“神雕俠侶”另一半的楊淑君在比賽中也無斬獲,網球項目亦然。

  不過,中華臺北代表團還是收穫了“歷史突破”,羽毛球選手謝裕興在北京奧運連勝兩戰並擊敗馬來西亞名將黃綜翰,成為臺灣史上首度打進男單八強的羽毛球選手;網球選手盧彥勳也連闖兩關,並在首戰大爆冷門擊敗世界排名第六的“英國新希望”穆雷,闖進奧運男單十六強,也是臺灣史上的最佳紀錄……這些“意外”讓中華臺北看到未來大賽的新希望。

  展現篇:臺灣特色閃入世人目光

  經由推薦、北京奧組委審核,由臺灣知名人士高金素梅率領的臺灣原住民歌舞團體于8日晚間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儀式前的文藝表演時段演出三分鐘。這是臺灣表演團體唯一獲邀在北京奧運會主場地鳥巢擔綱演出的活動。

  當日,鳥巢現場,臺灣高金素梅文化團隊表演的《我們都是一家人》,表演者全部來自於寶島臺灣,有農夫,有工人等。據其介紹,相關導演評價節目純真,意猶未盡。

  高金素梅對於有機會讓臺灣少數民族文化展現在全球面前頗為高興,表演前她就曾表示,“這一切,都讓我們非常感動,也讓我們更加珍惜此次意義非凡的演出機會。”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