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跨越六十年的圓夢之旅

2008年07月17日 09:17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這是一個註定將光耀兩岸交流史冊的日子。

  根據海協會與海基會簽署的《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協議》,7月18日,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將正式實施。

  此前7月4日,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首發團啟程。首批遊客760余人分別從北京、上海、南京、廈門、廣州5地出發,搭乘兩岸週末包機赴臺。這也是1949以後大陸居民首次從大陸不經停第三地飛抵臺灣,被稱為“世紀首航”。

  記者有幸隨首批遊客踏上寶島,開始10天的環島行程。

  感受到一種歷史親切感

  首發團在臺只有短短十天,但是它跨越了近60年的隔阻,見證了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

  60年來,大陸民眾對於臺灣的一些了解主要通過課本、報刊、電視。有人説,臺灣是政治的、地理的、歷史的,卻不是生活的、有感情的、有溫度的。

  幾十年來,很多人通過音樂、影像和文學作品來完成對臺灣的想像與遙望。日月潭的薄霧、阿里山的姑娘、鹿港小鎮、外婆的澎湖灣……那些出現在流行歌曲和通俗文學中似曾相識的影影綽綽的形象……這些融入個人情感經驗的記憶,形成大陸民眾心目中的臺灣。

  10天的行程裏,首發團的遊客在欣賞了寶島風光的同時,也零距離接觸到了臺灣的風土人情,在兩岸同胞之間搭起了一座“心靈交流的平臺”。

  7月4日,首發團抵臺受到熱烈迎接。臺灣旅遊部門在機場安排了舞龍舞獅、臺灣原住民舞蹈迎賓。

  “我們一齣機場,就被一種撲面而來的熱情所感動。臺灣同胞給我們獻花。日月潭、阿里山、臺南、高雄,在每一個地方,我們都用彼此熟悉的方式向對方問候。”北京的退休職工張秋楓很有感觸地對記者説,“儘管隔絕了很久,但見面的那一刻,我們發現,我們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記者隨首發團的成員們一路開工不停蹄看遍寶島如畫風景。

  在融合中西特色的佛教廟宇——中臺禪寺,大陸游客拜訪了81歲的惟覺大師;而雨景中的日月潭,遊客們看到輕紗般的薄霧,水波漣漣,優雅寧靜,風光旖旎,如詩如畫,別具一番情趣。“孫中山紀念館”莊嚴肅穆,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寶雲集,巍峨秀麗的阿里山有濃濃的少數民族風味,東海岸湛藍的太平洋、宛如童話般的民宿、鬼斧神工的太魯閣大峽谷。

  來自北京的陳崇山老師説:都説近鄉情更怯,我覺得人近情更深。在東海岸三仙臺,陳崇山特別想撿些附著了太平洋海水氣息的鵝卵石帶回大陸做紀念。但由於風景保護區規定,陳崇山的這個願望沒能實現。她告訴記者:石頭帶不走沒關係,把臺灣同胞濃濃的情意帶回去才是最重要的。

  接待記者的中國時報旅行社在行路過程中,利用車載電視,播放了一些歷史紀錄片,記者們看得非常入神。

  “我們通過在臺灣的旅遊,了解臺灣的方方面面,這是旅遊之外的收穫。”首發團北京分團的喬海燕認為,兩岸同胞之間的接觸可以用心領神會來形容,有時可能僅僅只需要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就完全理解。因為“來臺灣旅遊有一種歷史的親切感。我們和臺灣同胞是同一血脈,我們就是一家人。”

  臺北假日旅行社的謝宗龍表示:能作為首發團的在地導遊,是自己職業生涯中最值得紀念的經歷。“幫助大陸同胞圓夢,我為自己扮演的角色感到榮幸。” 

  大陸居民得以赴臺旅遊,兩岸之間進入了民眾雙向旅遊的新階段。頻繁的人員往來、接觸溝通,將極大地增進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認識。

  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會長邵琪偉在桃園機場作臨別致辭時表示,臺灣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島內各界此次為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作了充分準備,希望兩岸旅遊界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創雙贏。

  期待再到臺灣“走透透”

  “想玩的、想買的、想吃的,太多,時間卻太少。”意猶未盡,這是許多首發團遊客在寶島臺灣的真切感受。

  臺灣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給首發團成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遺憾的是行程太緊湊,一天行程南北300公里,10天之內只能走馬觀花,這讓很多大陸游客直呼不過癮,希望能夠深度旅遊,譬如規劃一些歷史文化主題、婚紗攝影、醫療保健、觀展等專項旅遊甚至背包自由行,實現臺灣“走透透”。 

  70歲高齡的王先生和翁女士説,這次環島行日程很趕,感覺很累,但景色美,人情暖,感受很好,盼望以後能有深度遊或自由行,可以細細地品味臺灣。

  “旅遊不是單純為了追求閱歷,重要的在於享受和體驗過程。”廣東中旅出境遊分公司總經理艾啟洪表示,雖然環島遊線路基本上可以將全島的精華景觀囊括在內,但還是希望遊客不要僅僅滿足於走馬觀花,而是可以更深層次地去品味和體驗。

  有大陸業者表示,提高旅遊品質、傳遞正確資訊、強化接待大陸游客導遊的品質,以及規劃多元化、多樣化産品,是臺灣觀光旅遊産業迎接大陸游客來臺商機的成功關鍵。建議臺灣要有更多更完整資訊,好讓大陸業者規劃行程時參考。

  臺灣旅遊同行則認為,要長期吸引大陸游客來臺,關鍵也就在“品牌”二字,名聲和口碑打響了才是長遠之計。現有資源如果用心開發,就有無限的可能。譬如醫療服務、健康檢查、美容等不同主題的旅遊,都可以成為有價值的觀光産品,旅遊業者和地方當局應加以包裝促銷。

  首開赴臺遊之際,大陸民眾對寶島有熾熱的好奇。有媒體報道“大陸目前有5000萬人表達想到臺灣觀光的意願”,無論這個數據是否能足夠概括,但毫無疑義的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正向臺灣敞開。

  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會長邵琪偉分析説,大陸居民來臺旅遊大致應分三個階段,即起始階段、發展階段和成熟階段。其中,起始階段主要是與兩岸週末包機配合,逐步增加來臺遊客的數量,並把寶島的美景和臺灣同胞的熱情好客更多地介紹到大陸,為赴臺遊今後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開好了頭,就能事半功倍。

  “沒見過這樣的大手筆”

  “昨天一個大陸游客一下買了120罐烏龍茶。”阿里山景區一家茶葉店女老闆笑著告訴記者,這些烏龍茶每罐2000元新台幣,約合人民幣450元,120罐就是5萬多元人民幣。她説,以前沒見過遊客這樣的大手筆。

  來自北京團的遊客一批一批地進入阿里山賓館裏的一家紀念品商店。不到10分鐘,小店就收入幾千元新台幣,店裏的老闆笑得合不攏嘴:“這兩天大陸游客來了後,每天銷售大概提高了三成吧。”

  臺灣旅遊業人士初步估算,扣除來回機票,首發團每人在臺食宿、購物至少花費新台幣6萬元,總共660多名遊客7至10天旅程讓臺灣收穫4000萬元新台幣。

  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無疑給臺灣帶來龐大商機。但是,如何保證旅遊服務的品質?臺灣真的準備好了嗎?

  7月12日,臺灣旅遊業品質保障協會理事長林進榮向記者介紹,臺灣當地已經有167家旅行社獲得了經營大陸居民赴臺遊的資格,也就是説可以成為地接社,另外還有150多家購物點是臺灣品保協會的會員,這些店和旅行社之前都要交給品保協會50萬新台幣的保證金。

  林進榮説,協會迄今尚未接到一起來自首發團遊客的投訴。“大陸游客赴臺遊期間,如果在品保協會認定的購物點遭遇購物糾紛,可以獲得先行賠付。”

  接待首發團,也讓島內旅遊業者看到一些不足。臺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理事長姚大光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導遊人員的進一步培訓要跟上,對大陸民眾的生活習慣、飲食口味、語言風格等了解不夠。這些都需要導遊更深入地去認知和熟悉,才能保證服務更週到;還有,阿里山、日月潭、太魯閣等大陸游客必到的景區硬體也要加強,比如停車場改擴建、道路安全維護、景區安全設施增加,甚至垃圾桶、洗手間的增加等等,都要根據客流量等因素的評估,儘速完善。

  姚大光表示,臺灣業界會站在公平、公正、公開的立場上,積極處理兩岸交流所帶來的糾紛。對大陸游客可能遇到的意外或突發狀況,臺灣旅行業公會也會提前做好遊覽車檢修、交通路線安排、行車安全保障、駕駛員安全培訓等系列的監管監督,一旦發生狀況,公會將立即啟動24小時緊急事件應變機制,通過全臺灣各地旅行公會,給予當事人必要援助,保障大陸游客的權益。

  姚大光説,7月18日後,每天約1000位陸客赴臺更值得期待,屆時不只會使旅行社、餐館、航空、旅館、遊覽車等表像觀光産業受益,其他諸如商場、百貨公司、紀念品店、計程車、夜市等行業都會雨露均沾。

  姚大光表示,大陸居民赴臺遊,兩岸業者共同努力打造誠信旅遊市場,才能創造出兩岸旅遊業界、大陸游客、兩岸關係等多層次共贏的局面。

  結束語

  “此次臺灣行讓我們看到一個真正的臺灣,10天時間裏和臺灣同胞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溝通,那種血濃于水的真情是任何一次旅程都無法替代的!” 

  廣東遊客溫前的話反映了大陸游客的心聲。短短10天,記者採訪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都是一家人!”

  首發團平安愉快地完成臺灣之行,畫下了大陸居民赴臺遊圖景精彩的第一筆。

  隨著7月18日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的正式實施,將為臺灣經濟帶來一股“活水”,更為兩岸同胞增加一個彼此了解與溝通的渠道。兩岸同胞的聯繫將更緊密,感情更融洽。兩岸交流中點點滴滴的累積,最終必將造福兩岸人民。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