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寫真:廈門高甲戲夜扣臺北老“戲窟”

2008年05月09日 09:28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淡水河畔的大稻埕,曾是臺北歷史上工商繁華、人文薈萃之地;在今天,工商業雲集的盛況雖漸漸消淡,此地仍是大臺北地區傳統文化繁衍傳遞的寶地,更有臺北“戲窟”之稱。

  五月初的一個晚上,深處大稻埕街區之中的霞海城隍廟擺開狹長的排場,迎跨海而來的廈門金蓮升高甲劇團。

  一度廣泛流傳于福建廈門、漳州、泉州、臺灣等閩南語方言區以及港澳、東南亞華人社會,高甲戲歷史久遠。經歷臺灣的社會變遷,這種始於明末清初的戲曲形式逐漸消逝,不過,它的許多表演形式仍在歌仔戲中傳承。

  五月天,梅雨天。七時,鑼鼓聲響起,旦角、武醜、女醜、提線木偶醜,不同角色演員在團長陳炳聰介紹下邁科步登場,展示高甲戲身段、行當,廟口舞臺下已聚集三四百人的場面。

  高甲戲到臺北的消息由邀請機構——市立社教館傳出,大稻埕附近社區、此間曲藝界演員、戲曲學校的孩子、大學的戲劇教授聞風而來。

  尤其,不同的“丑角”登場,動作細緻、詼諧活潑讓小戲迷為之一振。

  當晚演出的是劇團當家大戲《乘龍錯》,講述後漢有一對孿生兄妹,妹妹代兄從軍;兄長從虎口下救出打獵的公主,妹妹被誤認做救命恩人,由皇帝招為駙馬;真假駙馬和奸相抗爭,最後真駙馬與公主有情人終成眷屬。一齣傳統的中國宮廷戲。

  家住大稻埕附近的何先生在戲開始半個鐘頭後趕到,穿著雨衣站在摩托車旁。他説自己只看好戲。看了一陣子,他和旁邊的人開始輕聲討論,“從廈門來演出的這個戲,和臺灣歌仔戲不一樣,動作都很好看、不潦草”。

  雖然是閩南方言的唱腔,高甲戲融合了徽戲、京劇的曲調特徵,能聽清對白就不錯,不過,何先生看著字幕能幫旁邊的長輩説劇情。

  十四歲、學客家戲的吳同學在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剛就讀第一年。他和一百多名同學當晚和老師們一起來看這齣戲。學校方面認為這場戲可遇不可求,雇大巴士把學客家戲科、歌仔戲科的同學都帶來觀摩。

  這個正當初中一年級的同學頻頻被高甲戲“傀儡醜”、“女醜”等丑角誇張、變形的肢體動作逗樂。他説,能感受到戲的身段特色,雖然沒能完全聽懂它的唱腔,但有字幕幫忙,喜歡它沒有問題。

  兩個多小時的大戲分七幕。時斷時續的雨裏,老、少戲迷隨著故事的發展笑、嘆,特別在忠奸對峙的高潮中詼諧的唱詞、對白讓人著迷、喝彩,而大陸一級演員吳晶晶所扮演旦角的身段出眾、唱腔華麗,每一次出場更是讓何先生這樣站在週邊的戲迷趕緊調整位置、繞過前頭的雨傘看真切。

  晚間九點半過後,整齣戲結束,廟口前的雨棚下,此間觀眾熱情地為演員、為整齣戲鼓掌。戲迷返身回家去,一抬頭看見老友,蹦出一句感嘆——“讚啦”(閩南話,很棒的意思)。

  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蔡欣欣和此間曲藝界朋友都來看這出高甲戲。她説,在廟口演出的戲曲,將演出和百姓敬天酬神的活動結合,在一個開放的空間裏,人、土地、神明之間在看戲過程中親密溝通,自古它就有社會娛樂、教育的職能。這在閩臺兩地都很好保存,高甲戲、歌仔戲和民眾的距離也就特別近,“應該努力保存推廣”。

  演出在綿綿細雨中結束。在慶功宵夜場合,前來會合的朋友中更出現了臺灣戲曲學重量級學者曾永義等等文化界人士,老朋友雨夜趕來為金蓮升慶祝演出成功。

  據了解,高甲戲如今在大陸已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産”。

  廈門金蓮升高甲劇團,係一九三一年由“金門”和廈門同安“蓮河”的藝人重組而成,各取地名頭一個字,加上吉利的“升”字定名為金蓮升戲班,延續至今;劇團長年奔忙於福建南部城鄉的各地,同時它聲名在外,多次前往香港、新加坡、菲律賓以及臺灣等不同地區演出。(完)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