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推廣國學從孩子做起 專家受大陸讀者追捧

2008年03月13日 09:32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年來,與臺灣當局不斷推動“去中國化”相對照的是,大陸國學教育愈來愈熱——從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捧紅了于丹、易中天、王立群等研究國學的教授,到兒童“讀經”熱的興起,此消彼漲,使得臺灣一些研究國學、倡導國學的專家學者,開始頻繁造訪大陸,並受到大陸讀者的追捧。

  王財貴大陸推廣讀經

  傅佩榮香港開講國學

  近日,新華出版社把島內的中學國語必修課本引進大陸,以《國學基本教材》為名出版。

  這套由島內十幾位專門從事傳統文化研究的大學教授編寫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共6冊,內容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國學經典,在臺灣中學已經使用40多年。這套書最早由廈門松柏中學的語文教師林採鳳引入大陸,2006年9月,她通過臺灣學生帶來原版課本,以此為基礎為高一學生開設了選修課。試教一年之後,林採鳳描述:感覺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溫文爾雅了。

  《國學基本教材》是大陸首度引進的島內國學教材,在此之前,臺灣的國學教育工作者早就已經活躍在兩岸之間了。最有名的就是兒童“讀經”的倡導者王財貴教授。2001年7月15日,臺中師範大學教授王財貴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的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班上作了一次演講,後有人稱其“一場演講,百年震撼”。在那場演講中,有“全球推廣讀經第一人”之稱的王財貴介紹了自己從1994年開始在臺灣推廣國學經驗——通過自己主持的“讀經風氣推廣中心”,義務提供各種讀經資訊,解答各種讀經問題,無限量發行贈閱本《讀經教育説明手冊》,帶動各種讀經班的自發形成。後來王財貴又在大陸各地演講多次,為推廣國學大聲疾呼,2006年10月還在山西成立了第一家華山書院。雖然對他所倡導的青少年填鴨式的經典頌讀,還有人持有異議,但可以説大陸近年興起的兒童讀經熱,他是一個重要推動者。

  另一位有名的臺灣學者是傅佩榮,這位58歲的哲學教授早年在美國耶魯大學讀哲學,後回臺研究並推廣國學,他不但撰寫相關書籍,著有《傅佩榮四書心得》、《解讀論語》、《解讀莊子》、《解讀易經》等書,獲過臺灣地區最高文化獎、文藝獎,還在大學裏授課,講授“哲學與人生”17年,被島內媒體評為“大學最熱門教授”。傅佩榮的作品從2005年開始進入大陸市場,目前已經出版《哲學與人生》、《傅佩榮解讀論語》等。2006年,傅教授又身體力行,到杭州、上海、蘇州等地做了多場學術演講,免費宣傳國學教育,所到之處反響熱烈。

  去年底,香港的鳳凰衛視把傅佩榮請到了《世紀大講堂》——一檔常被業內人拿來與《百家講壇》相提並論的節目,隨後不久,他便在鳳凰臺開了一個叫《國學天空》的節目,每天10分鐘,宣講國學。此外,新黨前主席謝啟大也長期在大陸推廣國學教育。

  推廣國學從孩子做起

  社會名流愛吟詩誦經

  2002年,在外界關切時任臺北市長的馬英九會不會參選下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時,馬英九用《論語》“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來表白,説:“有沒有能力做事最重要,不是動不動就搶位子,就算位子搶來了,做得不怎麼樣,人家反而看扁你。”臺灣國學教育基礎深厚,“大事小以仁,小事大以智”等語句時常見諸報端,還有不少名人對經典名句信手拈來。以馬英九為例,他雖然在哈佛大學攻讀的是法律,少兒時代卻在父親的要求下,熟讀唐詩三百首以及《古文觀止》、《左傳》、《論語》等經史百家,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古文功底深厚。

  這些得益於國民黨執政期間對國學教育的高度重視。1967年7月,蔣介石倡導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並親自擔任總會長,在全臺灣設立分支機構,全力推動文化復興。不管他當時是不是打政治牌作文化秀,臺灣在復興中華文化上確實做了不少事。除了官方的“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外,民間的國學與中華文化會多得不勝枚舉,如孔孟學會、各地詩社和各地孔廟等。

  臺灣中小學校更是著重國學教育。在小學生每週40個小時的課程安排中,國文、歷史、地理和公民道德等與中華文化相關的課程至少佔了一半,而且從小學二年級起,每個學生都必須用毛筆寫作文,有時一週要寫兩三篇,最少也得寫一篇。除此之外,學校還相當重視學生的古文訓練和中國傳統思想的熏陶,當時國民黨當局定下的共同校訓幾乎都是“禮、義、廉、恥”,而幾乎所有學校的墻上都印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臺北市也以忠孝、仁愛、信義命名三大主幹道,讓國學點點滴滴深入人們的生活。

  到了中學,學生每學期要學15到18篇課文,其中文言文至少佔一半,高中後則開始學習《論語》等相關課程。臺灣的高中國文教科書包含三種:《高中國文》、《國學基本教材》和《國學概要》。前兩種是要求所有的高中學生在高中三年中必修的,《國學概要》則是供高二文科選修之用,內容是關於國學的一些基本知識,如文字學、經學、史學、子學、文學的概要性介紹。《國學基本教材》的全部內容就是“四書”。

  謝啟大就曾表示:“在我們讀高中的時候,所有的高中生必須要背《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是我們的必讀書。”而臺灣大學中文系的國學教育更加系統而完整,就連在大陸都算冷門的音韻、訓詁之類的課程都有一批學者與學生在研究。

  這些教育為臺灣幾代人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基礎,也形成了全社會的國學氛圍。不但每逢孔子誕辰島內孔廟要舉行慶祝大典,每逢新春社會名流還要舉辦詩歌雅集,政治人物酒酣耳熱時還常常吟詩高歌,前“海基會秘書長”焦仁和就曾在大陸與友人共同賦詩;一位“陸委會”官員也私下透露,上大學時無錢下酒,知交舊好便吟頌《長恨歌》佐酒。也因為有這樣的基礎,才誕生出林夕、方文山等著名詞作者,也才有《東風破》、《青花瓷》、《菊花臺》這樣古雅的歌詞,掀起華人流行樂壇的中國風。

  新聞連結/LINK “去中國化”傷害國學推廣

  近年來,隨著島內“去中國化”以及教育制度改革的躁進,很多教育工作者紛紛反映學生素質下降,與此同時,臺灣政壇也不時傳出類似“很娘”、“哭著回家找媽媽”、“LP”等粗言穢語,令很多倡導國學、追求儒雅之風的人士搖頭興嘆。

  傅佩榮説,臺灣目前推行“去中國化”,在文化上來講,目前還只是傷及皮毛,沒有傷筋動骨。如果未來8年仍然“去中國化”,就很該憂慮了。

  “文化臺獨”從李登輝上臺之後就已經出現苗頭,及至陳水扁上任後,國學在臺灣日益受到冷落。1994年,李登輝頒布“修正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大幅調降初中中文學習時間,從原來的21%降到14%,1995年又將高中中文學習時間從19%降為13%。小學的中文教學時數削減更為嚴重,過去每週至少10小時,刪減後僅剩5個小時。陳水扁上臺後,2004年大幅度削減中學課本中的文言文部分,比例降到45%。

  2005年5月,為喚醒臺灣民眾對孔孟文化的重視,詩人余光中、“中研院院士”許卓雲等人發起成立了“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痛批執政當局削弱高中語文課是“去中國化”,要求恢復過去的“國學強勢競爭力”。“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舉辦了“不能讓孔子哭泣”等活動,要求“教育部”暫停于2006學年實施“普通高中課程暫行綱要”,增加“國文經典教材”,但是臺“教育部”根本不予理會。

  當局的種種旨在削弱國學教育的做法,引起很多人不滿。這些社會人士自發通過各種形式,堅持傳承國學。王財貴發起的臺灣讀經推廣中心——“華山書院”,該書院創辦于1994年。雖然高中生學文言文的比重不斷降低,“讀經運動”在一群致力維護傳統文化志願者的努力推動下,目前全臺已成立十幾個讀經協會,島內超過八成的小學生有定期讀經課程。

  以臺北市讀經協會開的讀經班為例,他們固定在孔廟明倫堂上課,每週都吸引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來。讀經班的老師都是志願者,老師説,報名的人都要排一兩年才能輪得到。參加讀經班的家長“本省”、“外省”、客家人都有,大家認同讀經能帶給孩子好處,認為“政治是一時、文化是永遠”。還有凈化社會文教基金會、中華經典學會等民間團體,也都用自己的力量推廣國學教育。而臺灣許多縣市還保留了一些很好的傳統,如每年固定舉辦“兒童讀經大賽”,讓3歲以上兒童誦讀《論語》等典籍。 (世界新聞報 莊儀)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