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席慕蓉披露《一棵開花的樹》的創作經過

2007年12月23日 14:02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資料圖片:2005年9月27日,臺灣著名女詩人、學者席慕容女士在學術討論會上。(李彥芬 攝)

  新華網福州12月22日電(記者許雪毅)“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臺灣詩人席慕蓉的這首《一棵開花的樹》深受海內外讀者喜愛。這是一首女孩子寫給男孩子的情詩嗎?22日,前來福建參加“海峽詩會”的席慕蓉披露了作品的創作經過,她説,這是“寫給自然界的一首情詩”。

  席慕蓉説,在她看來,生命是不斷的經過、經過、經過,她寫的東西都是在生命現場裏所得到的觸動,儘管有些觸動要等到一二十年後才恍然大悟。

  為了解釋自己在生命現場裏的觸動,席慕蓉講述了《一棵開花的樹》的創作過程。她回憶説,當時自己在臺灣新竹師範學院教書。5月份有一次坐火車經過苗栗的山間,火車不斷從山洞間進出。當火車從一個很長的山洞出來以後,她無意間回頭朝山洞後面的山地上張望,看到高高的山坡上有一棵油桐開滿了白色的花。“那時候我差點叫起來,我想怎麼有這樣一棵樹,這麼慎重地把自己全部開滿了花,看不到綠色的葉子,像華蓋一樣地站在山坡上。可是,我剛要仔細看的時候,火車一轉彎,樹就看不見了。”

  就是這棵真實地存在於席慕蓉生命現場裏的油桐,讓她唸唸不忘。她心想,正如海是藍給自己看一樣,花當然也是慎重地開給它自己的,但是,如果沒有自己那一回頭的機緣,樹上的花兒是不是就會紛紛凋零?這促使她寫下了《一棵開花的樹》。

  席慕蓉説:“這是我寫給自然界的一首情詩。我在生命現場遇見了一棵開花的樹,我在替它發聲。”至於有些人把作品解讀成“女孩子站在那裏等男孩子看她”的情詩,她表示“有點猶疑”。但她同時聲明,詩人的解讀只是其中的一種,因為讀者的解釋也有權威性。

  由福建省文聯等單位舉辦的“天和地諧,人和詩諧——席慕蓉海峽西岸行”系列活動22至24日在福州、泉州、廈門等地舉行,席慕蓉應邀前來福建參加席慕蓉作品研討會、席慕蓉詩文朗誦會。

  席慕蓉,蒙古族,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人,1943年生於重慶,童年在香港度過,1953年赴臺灣,是知名畫家、散文家和詩人。著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時光九篇》等,散文集《心靈的探索》《成長的痕跡》《畫出心中的彩虹》等。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席慕蓉的愛情詩深受大陸讀者喜愛,在海內外華人地區影響廣泛,享有盛名。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