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情根深種” 新聞老照片見證滬臺交流二十年

2007年12月12日 09:32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十二月十一日,“跨越海峽情係浦江——滬臺交流二十年影像展”在上海揭幕。影像展展示一九八七年兩岸恢復民間交流交往以來近五百幅珍貴的新聞圖片、若干影像資料及實物,由上海市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等主辦,新華社上海分社、中新社上海分社等協辦。圖為國臺辦新聞局副局長、發言人范麗青(前中)在開幕式上致辭。 中新社發 許曉青 攝

  中新社上海十二月十一日電 題:上海與臺灣:見證不平凡的二十年

  中新社記者 許曉青

  二十年,轉眼一瞬間。近五百幅新聞老照片,今天在上海揭開神秘面紗,一幀幀經典畫面,定格在上海與臺灣恢復民間交流交往二十年的路途中。當年新聞畫面中的兩岸人物,也紛紛從畫中走出,訴説各自的兩岸情緣。

  在“跨越海峽情係浦江——滬臺交流二十年影像展”啟幕之際,上海市臺辦主任楊建榮披露,二十年間,滬臺兩地文教等交流多達一萬五千余次,其中在臺交流就接近上萬次。截至目前統計,臺商在上海投資企業,包括第三地轉投資企業,已達六千八百四十九家,合同臺資高達一百八十二點七億美元。

  “情根深種”

  “上海與臺灣再續前緣,不僅可以從一九八七年臺灣開放老兵回鄉探親算起,其實,早在一九七九年,全國人大《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之後,就已經開始”,一位臺灣“老上海”在參觀中對記者説。

  影像展為眾人揭秘,早在一九八三年,上海就招收了首位臺灣籍學生,早在一九八六年,蟄居臺灣的一代攝影宗師郎靜山就返抵上海舉辦個展,成為開啟兩岸文化交流的標誌人物。

  “滬臺交流二十年,我拍《八千里路雲和月》,也恰好剛滿二十年”,臺灣知名文化人淩峰今天親歷影像展現場。淩峰把上海視為自己的“福地”,上海與臺灣的影視交流史,淩峰堪稱“第一見證人”。他塑造的藝術形象和他在二十年前發起製作的電視片《八千里路雲和月》,都成為了今天影像展的特殊展品。

  現場還有數組照片,講述滬上臺胞的傳奇故事:葉進財祖孫三代造起浦東“進才中學”;上海臺商歷經坎坷,花費五十萬美元購回大陸流失海外的文物“十八羅漢頭像”……。誠如上海市市長韓正多次表示,上海的發展,臺胞奉獻良多。

  “你中有我”

  “如今行走在上海街頭,有時會你會恍若回到了臺北”,一位多年駐點上海的臺灣新聞記者在影像展上坦言,“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不僅臺北曾有一條“上海街”,如今上海仍保留著“臺灣路”;二十年來,臺灣的“老上海”紛紛返抵故土尋根,上海的“老臺灣”也熱衷於為兩岸溝通搭橋。

  上海市臺辦今日在影像展上公佈的一系列數字,著實打動人心。兩岸“三通”以來,上海與臺灣之間通郵已達上億件,而在兩岸包機領域,包括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以及緊急人道包機都曾在上海起降。

  老照片還披露,從一九八八年起,上海長興島變身成為臺灣漁船不折不扣的“避風港”。二十年間,共有二千五百多艘次臺灣漁船在此避風。

  同樣在一九八八年,滬臺間的首條“探親船”經第三地抵達上海,滿載兩岸親情。這一年,上海居民許松林赴臺奔喪,是兩岸隔絕數十年後首位入島探親的滬人。如今,許松林已過世,但他在上海的兒孫輩仍然將當年其在臺灣謁墓的老照片一一完好保存。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