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商杜明聰:"借問投資何處去 臺商遙指杏林灣"

2007年12月10日 14:14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當杏林被批准為臺商投資區的喜訊傳回,全區上下歡欣鼓舞,一片歡騰,感覺在50年代就創辦的杏林老工業區,終於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杏林當時一家外資企業都沒有。從零到有,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我們當時招商引資的心情非常迫切,與客商談判談到淩晨一兩點是常有的事。”

  ●“祝願廈門的臺商投資區辦得又好又快,為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為祖國統一大業作出新的貢獻”。

  1989年5月20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廈門經濟特區以及管轄的海滄、杏林設立臺商投資區;1992年12月13日,集美臺商投資區再次獲准成立。目前,國家級臺商投資區,除了一個在福州外,其餘的全部在廈門。可以説,臺商投資區的創辦,是廈門經濟特區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為海峽兩岸的經貿交流合作譜寫了絢麗的詩篇。

  歲月如歌,春華秋實。十幾年,一路走來,廈門三大臺商投資區生機勃發,春潮涌動。這裡,不僅是臺灣客商鍾情的經商寶地,也是世界各地客商喜愛的投資熱土,成為海峽西岸最富活力、最具競爭力的投資區域。

  回望過去,是為了更好展望未來。本週,集美將啟動慶祝集美臺商投資區15週年、杏林臺商投資區18週年系列活動。引用集美區委書記黃錦坤的話,“目的不在於搞慶典活動。我們希望借此機會,總結集美、杏林臺商投資區創辦的經驗和做法,能夠在未來將臺商投資區辦得更好更快。”

  “借問投資何處去,臺商遙指杏林灣。”早些年,臺灣的一家媒體,曾經這樣報道杏林的投資環境。

  如今,杏林灣畔,更是風光旖旎,春潮涌動。這裡,不僅是臺商青睞的投資“福地”,還是世界各地客商喜愛的投資“熱土”。

  “1989年5月20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廈門經濟特區以及管轄的海滄、杏林設立臺商投資區,這是一件具有特殊意義的大事”。回首18年走過的不凡歷程,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杜明聰難掩激情,滿腔豪情。“它為廈門,為杏林的發展創造了一種難得的歷史機遇。”

  杜明聰是杏林西濱村人。1977年離開杏林,就讀廈門大學,畢業後,他曾先後在市委宣傳部、市委辦公廳工作過。1987年後,被任命為杏林區委書記,回到故鄉工作。1990年底,他調回市裏,先後擔任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對杏林一草一木十分熟悉的他,親歷了杏林的滄桑巨變,見證了臺商投資區的如歌歲月。

  “喜訊傳來,一天開了多場座談會”

  “當杏林被批准為臺商投資區的喜訊傳回,全區上下歡欣鼓舞,一片歡騰,感覺在50年代就創辦的杏林老工業區,終於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杜明聰的深情追憶,那些久遠的往事,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

  杜明聰坦言,在沒有獲批之前,區委、區政府都極力爭取,希望杏林能夠成為臺商投資區,當時的心情很迫切。“真正批下來後,又備感壓力重大,責任艱巨。”

  他清楚地記得,喜訊傳來當天,區裏接連開了多場座談會,區領導幹部、國營企業領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各界群眾代表都到場了。“大家聚在一起,暢談創辦杏林臺商投資區的重要性,為辦好臺商投資區出謀獻策。”

  杏林是廈門現代工業的發源地,早在50多年前就興建了一批市屬國有企業。然而,創辦臺商投資區前,杏林區一直以農業經濟為主,區內沒有一家外資企業,也沒有任何對外貿易,幹部從沒幹過對外開放的工作。杜明聰回憶説,剛開始,每週都邀請市裏有關部門的專家,為區裏幹部上課,進行專業培訓。當時,區裏還專門組織了一個代表團到深圳去取經,回來後,再給全區的幹部介紹經驗。

  “立足杏林老工業區,依託廈門經濟特區,來辦好臺商投資區”。杜明聰説,經過反覆調研、論證,區裏很快地明確了這樣的發展思路。“規劃先行,基礎設施先行,思路先行,杏林臺商投資區就這樣有步驟、有計劃的一步步地推進”。

  “換行道樹,引起了一場不小的波動”

  歲月如歌,滄桑巨變。

  回憶杏林臺商投資區創辦初期的艱辛,杜明聰無限感慨。他説,當時,除了財力不足、基礎設施薄弱外,還首先碰到解放思想的問題。

  他笑著給記者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當時的杏林城區,只有一條主要的街道,就是在原杏林區政府門前的一條很寬的馬路,不長,但有6車道,是50年代建設杏林工業區時修建的。路的兩邊,種的都是木麻黃,時間久了,被蟲蛀了。夜裏一颳風,第二天,滿地都是樹葉,樹枝易斷落,給過往的行人帶來極大危險。

  “換種行道樹,就引起了一場不小的波動。”杜明聰回憶説,當時,島內的湖濱南路,種的是芒果樹。區裏經過討論,決定將木麻黃換種成芒果樹。沒想到,一些群眾早已習慣了木麻黃,不願意換種芒果樹。“為了讓群眾能接受,我們的幹部就下到群眾家裏,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最後才形成了共識”。

  “臺商投資區要發展,基礎設施必須先行”,杜明聰説,當時,杏林沒有一家像樣的賓館、飯店,接待前來投資的臺商、外商,都是在私人開的小店裏,那些都是簡易搭蓋的餐館。

  “然而,杏林當時的財政很困難,一年才300多萬”,杜明聰説,大家經過討論,決定進行適當舉債。可是,有些幹部對此有顧慮,擔心舉債太多無力償還。“經過反覆討論,大家統一了思想,認為適當的舉債是必要的。而且,從杏林臺商投資區發展的綜合效益看,還是可以償還債務的,於是就決定通過貸款,築巢引鳳。

  “招商引資,談到淩晨一兩點是常有的事”

  有趣的是,杏林臺商投資區成立後,首家落戶的是一家從事蔬菜加工的企業,即臺商投資的欣椿食品有限公司。“杏林當時一家外資企業都沒有。從零到有,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我們當時招商引資的心情非常迫切。”

  談及與“欣椿”的“親密接觸”,杜明聰記憶猶新。

  “還記得是一個週日的上午,一位去香港的廈門人打來電話,説是帶了幾位臺商回來尋找投資的地方,讓我趕快趕到鷺江賓館見一面”。杜明聰説,當他趕到賓館時,客人還在吃早餐。當時,見面時間只有十來分鐘,他簡單介紹了杏林臺商投資區的投資環境和優惠政策。因為,上午客人還要趕往外地。

  “幾個月後的一個晚上,我在區里加班處理文件。10點多鐘,再次接到電話,他們説考察了龍海、汕頭等地後,不滿意,又回到廈門,希望再見上一面”。杜明聰説,等他獨自趕到鷺江賓館,已是晚上11點多,談了半個小時後,那些客商開始對杏林臺商投資區感興趣,希望第二天再詳談。“就這樣,第二天區裏一班子人接著談,一直談到淩晨兩點,才把合同簽下來。”

  “當時,我們招商引資的積極性很高,心情非常迫切,生怕失去每一次的機會”。杜明聰説,與客商談判談到淩晨一兩點是常有的事,談不下來,第二天繼續談。

  有趣的是,當時,杜明聰家住湖濱南路,夏天的夜晚,談到淩晨,杏林的一些幹部,乾脆就住到了他家,用草席鋪在地上,簡單休息一下,第二天早上接著談。“就這樣,一次一次地感動了臺商,一個一個項目地簽了下來”。

  “祝願臺商投資區辦得又好又快”

  秋之實,源自春之華。

  創辦臺商投資區前,杏林區內沒有一家外資企業。如今,海內外客商紛至遝來,僅臺商投資企業就將近300家。

  “1990年以後,杏林臺商投資區開始收穫,發展越來越快了”。杜明聰動情地説,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歷屆區委、區政府,都為臺商投資區的發展,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就這樣,杏林臺商投資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發展壯大。

  評價杏林臺商投資區的創辦意義,杜明聰認為,它的作用不僅僅在於促進杏林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總量的壯大、財政收入的增加、農民的增收、服務業的發展等。“最重要的是,杏林臺商投資區的設立,吸引了許多臺商前來投資創辦企業”。他認為,通過與臺商的交流、交往,使更多的臺商了解大陸,更好地做臺灣人民的工作,為祖國統一大業做出了貢獻。

  回首臺商投資區走過的不凡歷程,他滿懷感慨和自豪;展望臺商投資區的未來發展,他充滿信心和期待。“如今,臺商投資區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春天”。杜明聰語重心長地説,閉幕不久的黨的十七大,明確表示“支援海峽西岸及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福建省委提出了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把臺商投資區作為海西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新一屆市委、市政府,則提出要又好又快推進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發展重心從島內向島外推進,幾大臺商投資區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希望幾個臺商投資區能抓住新的發展機遇,重新謀劃發展的遠景”,採訪結束時,杜明聰真誠祝福。“祝願廈門的臺商投資區辦得又好又快,為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為祖國統一大業作出新的貢獻”。(記者 吳巧平 楊繼祥)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