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2007泉臺“産洽會”即將拉開大幕

2007年12月10日 11:11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24年前,當一個名叫桐城文化用品的小公司點亮泉州臺商投資的第一顆星火時,或許沒有人能想像20多年後泉州如火如荼的臺商熱潮。

  海博會、海洽會、海峽五金機電、鞋博會、石博會、茶博會的劇情陸續上演,為泉臺服裝、機電、農業、鞋業、石材、茶葉對接創造無數商機。如今,泉州所有大産業的臺資命題,終於有了一次大聚會。明天,新誕生的2007泉臺産業合作投資洽談會,將有能力上演海峽兩岸經濟界的“超級大片”。

  劇情

  從茶葉、製鞋到光電、造船

  製片人

  從單個企業

  到國家級協會

  好電影需要有好編劇,7家臺企是這出大片的第一批“製片人”。1983年-1987年四年間,在文化用品、農業、製鞋業的泉臺對接中,單槍匹馬的7位臺商組成了首批交流使者。泉州也成為臺商投資大陸最早的地區之一。

  從1988年起,較大規模的臺商投資開始在泉州出現,並在上世紀90年代初掀起高潮。依淩服飾、安溪龍興農業綜合開發公司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臺商開始向同伴們推薦泉州,並成群結隊地進軍泉州。

  2004年初,泉州市第一個專門吸收臺資企業、用地規模達6000畝的投資區———惠安臺商創業基地正式啟動。“園區+協會”的模式催生了第三批泉臺合作的“製片人”。新“製片人”成為全國吸引臺資的典範,外界形容這“不僅開創了大陸臺資企業協會創辦臺商投資工業園區的先例,也創造了由民營企業負責投資基礎設施、臺資企業協會負責招商的歷史,真正實現了‘以臺引臺’。”現任泉州市臺資企業協會負責人和綠谷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的臺商郭子記,已然成為政府和臺商間的仲介。馬上要進入生産階段的長照集團,正是他親自去臺灣拉來的項目。

  2005年,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福建代表提出了支援泉州申報臺商投資區的建議,揭開了泉州邁向全國臺商投資樂園的序幕,泉州市委市政府開始登上“製片人”的舞臺。今年初,“將泉州打造成繼東莞、昆山之後,全國第三個臺商投資聚集區。”成為泉州吸引臺資的新主題,不久後,商務部下發了《關於支援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意見》,讓泉州的打造臺資聚集區的夢想如虎添翼。在明天到來的“産洽會”上,泉州臺商聚集區的製作團隊裏涵蓋了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閩臺經濟合作促進委員會等等,眾多的製片人讓泉州的臺資夢想更加底氣十足。

  每個時期的泉臺經濟都是一幕創紀錄的表演。

  上世紀80年代,茶葉、製鞋業開始了臺資企業的最初萌芽。在晉江製鞋行業發展的早期,許多臺灣的製鞋企業跟晉江本土的商人合資辦廠,也有一部分是臺灣商人把訂單拿到晉江做。無製鞋傳統的晉江能發展成為聞名國內外的鞋都,臺商的參與功不可沒。

  真正的臺資大項目登上舞臺,已經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故事。泉州市臺資企業協會秘書長楊子偉説,1988年,臺灣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以後,臺商開始在泉州進行較大規模的投資,每年都有60至70家臺資企業落戶泉州。1992年,隨著鄧小平南巡講話的發表,泉州迎來了臺商投資的高峰。1992年至1993年,泉州市共批准臺資企業270家。這一時期,種植業、服裝業、樹脂業,甚至是量販式KTV、婚紗攝影陸續進場。臺資的腳步已不局限于晉江、石獅,還向南安、安溪擴展。當時,泉州豐富的人力資源、低廉的地價和地緣優勢是吸引這些臺灣企業的最大動因。

  在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臺商的投資腳步有所放緩,但泉州仍然增加了咖啡廳、珍珠奶茶業等新興産業。泉臺農業合作也從最初的農作物引種,逐步向科技引進、種植業方向延伸。茶葉的真空包裝技術傳播、生態農業園的出現,都離不開當時臺商們的功勞。

  2005年,是泉州臺資的轉折年份,當年的“大陸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中,泉州成為進步最快的城市,排名上升至第20位,首度進入“值得推薦城市”之列。這一年,臺商在我市投資總額為9785萬美元,增幅開創近年之最。之後兩年,泉臺經濟不斷刷新自己的紀錄。2007年,僅前三季度泉州臺商投資總額就達35327萬美元,同比增長200.71%;其中合同臺資25112萬美元,同比增長226.43%,超過以往數年的總和。

  這一時期,面對臺灣電子、石化等産業轉移,泉州及時將發展的路徑調整到壯大“5+1”新興産業,並謀劃“228”的集群藍圖,在吸引臺資領域再次領先一步。光電、石化加工、機電一體化、紡織服裝、造船、服務等産業成為吸引臺灣相關産業板塊轉移的重點。今年已有海峽西岸國際採購與區域物流中心、和諧光電、晶藍光電、福榮造船等多投資超億美元的多個巨型項目入駐。泉州強大的集群基礎和發展前景,成為承接臺灣産業轉移的最佳選擇之一。

  鏡頭

  大港大園區見證投資環境

  20多年的臺資劇情之間,我們的鏡頭不能錯過投資硬環境所賦予的吸引力。

  一條進出口“高速路”很可能在近年崛起,作為全國首批“投資硬環境40優”城市之一,泉州期望通過億噸大港和新型園區完成臺資企業商品流通與建設環境的全面提升。

  繼去年8月,泉州攜手中遠共建“億噸大港”後,今年10月,晉江市港口公司與中遠太平洋有限公司簽下合約,把億噸大港建設帶進新階段。此前,憑藉雄厚的資金實力、十余條國內外新航線和國際化的規範管理,泉州港已在上半年創造了集裝箱和貨物吞吐量的歷史新高,並躍居全省第二位。

  此外,崛起中的泉州國家級出口加工區也將是臺商的福地之一,對臺灣100大企業入駐,實行一事一議,給予特別優惠。區內,國際上最開放的“境內關外”海關監管模式將被運用,包括“一次報關、一次審查、一次查驗”的措施,24小時無紙化報關以及24小時的國檢預約服務。未來,現有的50多個港口碼頭泊位和即將到來的億噸大港,連同國家級出口加工區、B型保稅物流區,將組成道路的三個端口,共同連接通達全球的生産、配送、出口“高速路”。

  另一個鏡頭源自泉州開發區洛秀園區一片方圓約58平方公里的臺商投資區。不久後,它將有望躋身於國家級臺商投資區,在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峽之間發揮獨特作用。泉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王遠東將這片規劃面積約58平方公里的土地形容為臺商發展的“金礦”,今年臺灣光電、機械、石化、造船、生物醫藥等高端産業頻頻造訪該區域。王遠東期待,隨著光電園、汽車園、生物園、現代裝備園等若干個專業園區的全力推力,借力申報臺商投資區的東風,在2020年,全園區將有望實現千億産值的夢想。

  在臺商投資區的側翼,惠安的黃塘和綠谷兩大臺商創業和高科技基地已經初具規模,共吸引40多個臺資項目入駐。另外,全省惟一的對臺農産品交易市場———南安閩臺農産品交易市場,福建與金門貨物直航吞吐量最大的口岸———石井港區,以高新電子産業為主的鯉城臺灣學者創業園,以高科技的服裝和鞋帽為主打的石獅臺商工業園區和興建中的泉惠石化園區,也將憑藉優勢地段和政策支援,匯聚強大的人流、物資流、資金流、資訊流、技術流,成為臺商創業的黃金區域。

  明星

  引來全國矚目的

  臺資大項目

  好影片,總有明星捧場。從第一艘臺輪在泉州靠岸、第一次出現兩岸小額貿易、第一次大陸商品在臺灣參加博覽會、第一家在大陸的臺資企業股票上市,到大陸首家臺灣學者創業園在泉州投建,幾年來,泉州創下的幾個第一,仿佛引人注目的明星,彰顯著泉州兩岸經貿交流中的獨特地位。

  但今年,泉臺合作的明星來自於一批龍頭項目。一座冠以海峽西岸名號的國際採購與區域物流中心項目在年初獨攬12億美元投資。其藍圖瞄準了能同時接納兩萬多家客商的交易席位和每年1000億元的國際採購、物流配送交易額。5年之後,泉州將借此形成有世界影響力的物流聚集區,並開創中國“大物流商業平臺網路”運作模式。

  另一對明星屬於總投資額分別為為5.7億美元、5.5億美元的和諧光電、晶藍光電。6年後,他們創造的垂直産業鏈,可帶動下游産業年産值近千億元人民幣。與之形成系列的還有長照光伏、至尊科技、恩帝科技等9個臺資項目。非比尋常的是,臺灣多位高層和來自全國30多個城市的臺商協會會長、20多家臺灣高科技企業代表,在今年同一時間現身晶藍光電開工現場,並同時為其投資的大陸最大的光電照明研發中心剪綵。其明星效應可見一斑。

  另兩個臺資明星分別是擁有臺資背景的福榮造船項目和世界500強企業臺灣大潤發,他們將分別在泉州新興的造船和服務業中佔據重要席位。福榮造船項目是今年“98”投洽會泉州團第一大簽約項目,投資額為5.9億美元。若能成功入駐,在特種船、高性能船舶等眾多門類的船舶設計、研發、生産、製造和修理改裝方面,泉州都能佔有一席之地。而大潤發則把進軍泉州晉江的日程表安排在兩年後,並期望輻射泉州市區與石獅區域。

  泉臺經濟明星陣容擴大的希望在於,今年內,已有光伏電子、臺達電子、燦圓晶片、偉達、茂章等數十家大型企業派代表團到訪泉州。這些企業多為臺灣百大企業、本行業旗艦企業、臺灣高端産業,並多為企業的“主事人”親自來訪。不久後,他們也將成為泉州臺資聚集區內的新明星。

  燈光

  聚焦新展會

  期待新突破

  泉臺“産洽會”明日揭幕,燈光打亮。泉州打造第三大臺資聚集區的行動被全中國聚焦。

  1983年到1994年,泉州11年時間才完成了合同臺資5.8億美元的規模,但在2005—2007年11月不到三年的時間,這樣的紀錄幾乎被輕易趕上,3年內泉州的合同臺資已逼近5億美元。而從明天開始,泉臺“産洽會”將有總投資超過400億元人民幣的141個對外招商項目期待資本碰撞。

  這樣的開篇,讓我們帶著快樂心情,一起期待全新的劇情。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