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走近臺灣少數民族 大陸記者感受高山族多彩族群文化

2007年11月30日 07:52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華網臺北11月29日電(記者 趙新兵 陳鍵興)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悠揚甜美的《阿里山的姑娘》,激情四射的《娜魯灣情歌》等源自臺灣高山族的歌謠在祖國大陸唱響,引發了大陸民眾對高山族文化的關注與嚮往。記者近日在臺灣越崇山峻嶺,下平原海線,深入高山族部落采風,各族群傳奇般的坎坷歷史如幽谷清風,神秘而豐富的部落文化似多彩春山,直入心懷。

    作為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的高山族在臺灣還被稱為“原住民”。專家認為,高山族先人的主體部分是石器時代來自大陸東南沿海的古越人,還有部分是古越人遷居東南亞後又進入臺灣的。

    高山族的部落幾乎遍及臺灣全島,主要分佈在臺灣中央山脈兩側和臺東沿海平原,總人口40多萬,目前高山族包括10多個族群,其中人口較多的是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和布農人。而人口最少的是噶瑪蘭人,僅有1000多人。

     記者在採訪中領略了高山族各族群獨特而燦爛的文化。阿美人最擅長歌舞;“紋面”是泰雅人最具代表的傳統文化特色;卑南人精於藤竹器具的編制;形態優美的漁船則是雅美人這個以捕魚為生的族群的文化象徵。

    中央山脈南段的排灣人工藝品製造技術非常突出;狩獵文化則是魯凱人的主要特色;居住在阿里山的鄒人具有高超的鞣皮技藝,其製作的“小米酒”和“竹筒飯”負有盛名;日月潭邊的邵人表演的優美“杵音”,總是能吸引大批遊人。

    高山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各族群部落都是“歌舞之鄉”。為了表達對豐收、對神靈的感情,他們通過歌舞來傳達感受,無論是在盛大的“豐年祭”上,還是在“狩獵祭”“河川祭”“祖靈祭”上,他們都要用歌舞來“娛神”,把美好的祝願傳達給神,祈求神靈的保祐。此外,在宴客、迎親、聚會的場合,都能看到他們優美的舞姿,聽到他們悅耳的歌聲。

    在採訪中,記者經常被高山族同胞的熱情好客、樂觀豪放所感動。他們注重倫理,講究禮儀。無論是泰雅人的部落,還是在排灣人的家庭,我們都受到熱情的招待,還有幸應邀到阿里山參加了鄒人的婚禮,分享他們歡慶的喜宴。在阿美人部落,一位村民曾熱情地端來米酒,説:“喝酒有朋友,有力量。”

    數百年來,高山族曾先後遭到荷蘭、日本等殖民主義者的奴役,特別是日本殖民者在侵佔臺灣期間,屠殺高山族同胞,摧殘部族傳統文化,強徵部落成員充當戰爭炮灰,給他們肉體和精神上帶來深重的苦難。

    高山族各族群傳統上從事農漁業,兼以狩獵、採集為生。近年來經濟的發展使高山族同胞生活條件有了改善,但外部社會的衝擊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也使各部族的文化面臨著不斷流失的危機,許多高山族人對此憂心忡忡。

    阿美人一位部落頭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部落與城市在經濟、教育等發展上嚴重不平衡,導致部落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年輕人與部族文化産生疏離,越來越多的人不會講母語,傳統手工藝製作後繼無人,一些傳統倫理遭到損壞。

    針對這種情況,臺灣一批有識之士不斷呼籲關注高山族傳統文化的搶救、發掘和恢復。在泰雅部落,文化工作者尋找到存世不多的紋面老人,為他們保存下珍貴的肖像,並蒐集大量部族文物進行整理,對下一代進行傳統教育。排灣人藝術家撒古流等一批藝術家不斷植根本族群文化進行雕刻、繪畫、音樂創作;一些學者也整理出版了《臺灣先住民的腳印》等書籍文獻。

    近年來,兩岸民間文化交流活動取得很大進展。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許多高山族同胞表達了希望進一步與大陸同胞,特別是與大陸少數民族同胞交流的願望。曾經多次到大陸訪問交流的泰雅人文化工作者田貴實説:“大陸有的少數民族在文化上和我們泰雅人相像,看到他們很親切。我第一次去大陸是相親,第二次去是提親,第三次去就是探親了。”撒古流認為:“文化是牛奶和麵包,兩岸人民應該多進行文化交流,這樣可以增進同胞間的了解和友誼。”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