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黃河大合唱》臺北再度上演 揭開在臺解禁往事

2007年11月19日 07:56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社臺北十一月十八日電 題:《黃河大合唱》臺北再度上演 揭開在臺解禁往事

  中新社記者 劉舒淩 黃少華

  一場《黃河大合唱》音樂會昨晚在臺北中山堂舉行。來自北京的指揮大師嚴良堃與臺北市立國樂團、臺北愛樂合唱團合作,為近千名臺灣民眾演繹這部激情澎湃的中國聲樂名作。

  嚴良堃一九四0年在重慶首次指揮孩子劇團公演整部《黃河大合唱》,從十七歲開始,指揮這部曲子已超過千場。臺北音樂人説“提起《黃河大合唱》,就屬嚴良堃能指揮出其氣魄來”。

  十一月十七日,一個週六夜晚,“黃水奔流向東方,河流萬里長”的酣暢歌聲唱起,黃河磅薄氣勢、承載艱難困苦與光榮的意象在臺北被呈現得淋漓盡致,觀眾中的熱情尤其在《怒吼吧!黃河!》的樂章中到達高點。

  音樂會結束,在觀眾掌聲以及熱情呼聲中,指揮大師三次謝幕,最後返場加演《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兩個樂章,方才結束整場演出。來自北京、八十四歲的指揮大師與臺北公立樂團以及民間合唱團的這場合作,當地音樂人稱它為“天衣無縫”。

  而《黃河大合唱》這首抗戰名曲流傳到臺灣,是一九八九年的事。對於當時在場的兩位指揮,嚴良堃和臺北愛樂合唱團藝術總監杜黑,這個過程是一段有點傳奇色彩的前塵往事。

  時間再往前推到一九八五年,《黃河大合唱》曲作者冼星海逝世四十年,香港舉辦了歷時十四天的“黃河”音樂節,臺灣音樂人在這裡聽到了許多抗戰歌曲。

  因為政治原因,多部抗戰時期的著名音樂作品在臺灣禁演四十多年,音樂人要將它搬上舞臺。杜黑先生在接受本社記者訪問時説,當時臺灣有音樂人認為許多抗戰歌曲的藝術價值很高,考慮在臺灣首先演出《黃河大合唱》。

  音樂人向當時主管部門“新聞局”爭取,演與不演的討論一直在持續。

  一九八八年,在兩岸交流還不方便的情形下,當時愛樂樂團指揮杜黑獲得一位原籍東北的香港女高音演員協助,隻身到北京向音樂家李德倫借譜子。當李德倫的女兒帶著杜黑來到嚴良堃家,杜黑回憶起來笑著説,當時他給了嚴良堃一個大驚奇,怎麼竟會有一個臺灣人突然出現,要借《黃河大合唱》的曲譜?

  杜黑還記得,當天是週日,暫時拿不到曲譜,他先行返臺。後來,譜子由嚴良堃寄到廣州,他託人從香港將它帶回臺北。

  嚴良堃也還記得,《黃河大合唱》演出前,關於公演“好”與“不好”的討論當時在報端吵了一個月,一份當時臺灣的剪報資料他至今保存。後來,《黃河頌》、《黃水謠》兩個樂章先解禁了。

  演出的批准書,在一九八九年七月首場演出的前一天送達。嚴良堃對記者説,他了解到那幾場音樂會,兩個樂章的演出讓許多老兵、臺灣觀眾震撼、感動、流淚,在四十多年後重新聽到這麼好的曲子。

  至於《黃河大合唱》在臺灣全曲解禁,還是後來的事,“太行山”等少許字眼也進行了改動。

  到一九九0年,一個臺灣合唱團首次到北京、上海演唱《黃河大合唱》。嚴良堃説,在當時中央樂團進行演出前排練時,他聽到來自對岸的一百多位音樂人在那裏唱“黃水奔流向東方”,熱流滿胸、感動極了。

  今天,嚴良堃已經很難數清來臺演出是十次還是八次,兩岸間的往來更加方便,交流的方式也很多元。如臺北市立國樂團的聲部首席、演奏琵琶的鐘佩玲在排演間隙對嚴老師講:您指揮的《黃河大合唱》CD,我聽了有一百遍;杜黑去年曾帶合唱團成員到北京參與國際華語合唱節,明年初還有機會到澳門參加演出。

  在採訪中,嚴良堃説,《黃河大合唱》曾經是抗戰中的戰鬥號角,現在還在兩岸、世界各地華人中間傳唱,它已經轉而成為凝聚華人團結的紐帶。

  巧合的是,十七日在《黃河大合唱》演出所在的中山堂,曾是日據時代的“臺北公會堂”,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時作為臺灣省受降典禮的會場,如今它是臺北市立國樂團專屬的排練、演出場所。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董潔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