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京劇名家李寶春:京劇一脈牽兩岸(圖)

2007年10月19日 15:33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李寶春和他主演的京劇

全心投入

英姿颯爽

傳播國粹

  繼2004年在申城獻演《巴山秀才》後,臺灣京劇名家李寶春將率臺北新劇團再度蒞滬。這兩天正在寧波演出的他告訴記者,從10月6日起,他已在北京、昆山、常州、杭州等地演出了8場,從下週一起,還將為上海國際藝術節奉上幾臺“新老戲”《奇冤報》《試妻大劈棺》和《陰陽擊鼓罵曹》《拿高登》等。李寶春介紹,他將在逸夫舞臺蹬高靴踩鬼步,甩水袖變魔術,讓京劇更好看、更青春。

  傳播國粹連兩岸

 

  李寶春是京劇大師李少春幼子,也是李派戲的嫡嗣傳人。寶春出身梨園世家,9歲由祖父李桂春(小達子)指導練功,10歲進北京戲劇學校,承襲父親風格,專攻文武老生。坐科8年,受校長馬連良及王少樓、楊菊芬等老師的悉心教導,打下了紮實的文武技藝功底,還曾在現代戲《杜鵑山》中扮演李石堅。

  作為菊壇傑出的表演藝術家和改革家,難得的文武老生全才,李寶春文戲宗余叔岩、武戲宗楊小樓,兼學麒派周信芳與蓋派蓋叫天,形成了凝重剛健、清新壯麗、亦文亦武、雄渾灑脫的風格,並臻于博、美、精、深的境界。

  懷著對京劇藝術的癡迷與熱愛,懷著對1975年去世的父親的懷念與崇拜,李寶春繼承父親的事業,以振興京劇為己任。他説,自己是從父親那裏開始了真正的藝術人生的。李寶春講究四功五法的規範和諧,追求舞臺技術的精美、尖新和高難,尤其注重表現人物的個性、心理和氣質,力爭對人物有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詮釋。他銘記父親在藝術創造中嚴格精益的指點,以及在人生道路上深刻至情的叮嚀,自勵創新、勤練不輟。

  寶春多次赴歐美展演,弘揚中華國粹。他1983年獲義大利北方戲劇學院榮譽博士稱號;1987年與傅聰一起獲美國華藝中心亞洲最傑出藝術家獎;1990年加入臺灣辜公亮文教基金會;1995年受邀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戲劇協會年會上擔任專題演講;1997年成立臺北新劇團,努力讓國粹在寶島生根發芽,開創出一片新天地。

  為兩岸京劇交流,李寶春更是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2001年,作為第一個到大陸舞臺展示集體陣容的臺灣地區戲曲團體,李寶春領銜扮林沖演關公,盡展李派文才武略,獲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2004年,作為第一個來大陸參加中國京劇節的臺灣地區戲曲團體,他主演的《巴山秀才》又獲評委會特別獎。他在京劇連臺本戲《宰相劉羅鍋》三、四本中所演的劉羅鍋形象,更是為兩岸戲迷津津樂道。

  李寶春感慨道,大陸京劇人才濟濟,每當面對那些大團、大製作、大交響樂隊,他都忍不住驚嘆。但大陸知名的編劇、導演都很忙,也不可能深入了解臺灣演員和觀眾的狀態,他只能長期演自己修編的劇本,搞小打小鬧的製作。他説新劇團是個民間團體,沒有政府津貼補助、演員少、隊伍年輕,演唱和表演水準都不算一流,但有個優勢,就是完全市場化運作,框框不多。“同樣開餐館,不見得門簾大就菜好,我們門簾小,但把全部的精神都擺在幾個菜上了。”

  滿腔熱情出好戲

  寶春説,他寫戲演戲,滿腦子只想著如何讓戲好看。父親曾叮囑過他:“創作首重投入,沒熱情出不了東西。”所以,為觀眾演有情的戲,是他一貫的追求。成立臺北新劇團後,他每年製作2檔以上節目,至今已演出了新戲、老戲50余出、數百場。

  “演老戲,是為了深入學習、去蕪存菁。要讓老觀眾看了不掃興,讓年輕的新觀眾看了夠過癮。”寶春表示,新劇團堅持老戲新演,老戲精演,在古老的京劇“程式語言”基礎上,讓京劇這棟古色古香的老建築配上當代的新裝潢。

  此次來滬,很少演勾臉戲的他將在《拿高登》中出演酒醉鬧事的花花公子高登。而根據老戲《烏盆記》新編的《奇冤報》,雖是鬼戲新演、唱腔依舊,但也不再硬邦邦了。戲裏,寶春自創了京劇男演員從不耍的水袖身段,還編了一支優美的判官舞。原本只消穿一身黑藍、動也不動就把戲唱完的劉世昌,現在是一縷冤魂揮舞加長的水袖婆娑起舞,使場子淒美起來。

  “無情的戲唱不過癮。”基於這個理念,寶春在新編的《試妻大劈棺》中,略去絮繁鬆散段落,突出動聽唱段,留住感人情節,在唱念做打舞和手眼身步法等傳統京劇表演程式內,作了故事內容上的創新。如以往的結局是莊妻在莊子離去後羞憤自縊,但在現代人看來,這對莊妻很不公平,所以結尾就改成了莊妻得知莊子詐死後,勇敢地與其理論,並瀟灑地與他揮別。這麼一改,注入了現代人的思想和價值觀,戲深沉了,情濃烈了,人立起來了,感覺也就出來了。

  同樣,怕演出過於平淡,寶春採用了前京後昆中串吹腔,把94歲高齡的倪傳鉞前輩所親授的面臨失傳的崑曲“陰罵曹”與京劇“陽罵曹”糅合在一塊,演繹出兩岸絕無僅有的《陰陽擊鼓罵曹》。寶春所演劇中人彌衡,在宴席上一邊打鼓一邊怒罵曹操,從生前一直罵到死後,連地獄判官都聽呆了!寶春笑道:“我之所以這麼做,是希望在留住老觀眾的同時吸引新觀眾。”

  讓京劇走近青年

  談起兩岸京劇現狀,寶春直言不諱、快人快語:“京劇不景氣是一個現實,觀眾日漸老化,兩岸京劇都面臨著如何吸引年輕人的問題。這就需要舊瓶裝新酒,給青年多編一些融入現代意識的新戲,多編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時尚戲,讓年輕人像喜歡劉德華一樣喜歡京劇。”

  在新編京劇《巴山秀才》中,寶春飾演一位留長辮、戴瓜帽、穿長袍、唱小調的窮酸秀才孟登科。他一開場運用了京劇導板,接著又引進了川劇號子,其間還夾雜有滑稽雜耍等表演。青年學生成了這齣戲的主要觀眾。在劇場,他們激動起來會吹口哨,甚至站起來大叫演員的名字。一開始,寶春和一些老演員都不習慣,甚至分不清觀眾是在喝彩還是喝倒彩,幾場演下來,看出青年觀眾是由衷地喜歡這齣戲。寶春笑道:“他們雖搞不清梅尚程荀,分不清西皮二黃,但戲裏對生命的感悟能引起他們的共鳴。整齣戲只花了9萬元人民幣,但在兩岸都受到了歡迎,不但沒趕走老戲迷,還帶來了年輕的票友和新觀眾。”

  考慮到年輕人偏好新編戲,寶春臺前幕後沒少動腦筋,想方設法引青年入京劇之“甕”。會跳邁克爾傑克遜舞步的寶春大膽嘗試在傳統京劇中加入摩登時尚的元素,如唱類似于快板、數來寶的RAP,把相聲、曲藝、魔術等搬上舞臺。“但我並不亂加東西,再創新也要以皮黃為基礎,還得找到共通點,加對地方。你説,這麼一演,年輕人能不感到新鮮嗎?”

  日前,寶春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了由他改編的第一個京劇版《原野》。他請來謝晉任總導演,《曹禺傳》作者田本相任顧問,曹禺女兒萬方任文學指導。他説,自己一直希望能跟謝導學點東西,這次的合作證明,不同領域的導演一起工作,往往會迸發出讓人難以想像的靈感。相比傳統的京劇表演,《原野》不但多了人情味,還洋溢著原野邊城濃濃的粗獷風格。衝突回轉的戲劇張力,悠揚動聽的旋律交織,也贏得了大學生的由衷喜愛和歡迎。

  尊重觀眾喜好、對市場保持靈敏反應的李寶春,和他會思考、會包裝故事的朋友們一起,讓京劇成了流行文化中的“顯學”。京劇瞌睡戲化身為雲門舞集,使李寶春在臺北擁有了大量青年粉絲,兩岸名人金庸、連戰、馬英九、陳文茜等也都成了他的戲迷。港臺當紅藝人蔡依林、袁咏儀、張智霖等都曾向他討教,李玟、王力宏、5566等偶像歌手還紛紛推出富含京劇元素的流行歌曲。“我很喜歡接觸一些對年輕人有影響的人物,讓他們幫我推廣京劇。他們唱一句,效果也許超過我唱十段。”李寶春説。

  李寶春十幾年來一直在臺灣各所大學講課,推廣傳統藝術和京劇,對於年輕人的喜好也頗有心得。“所有的愛好,越年輕開始,才能持續得越久。京劇必鬚髮展年輕觀眾,我將為此不懈努力。”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董潔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