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橋梁專家:倘若建設臺灣海峽大橋目前技術已可行

2007年10月16日 08:33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相關報道圖片:武漢市民乘座“漢陽門”號遊輪,參加“水上賞橋紀念長江大橋通車50週年”特別之旅。 中新社發 楚天行 攝

  中新社武漢十月十五日電(記者 章敦華 徐金波)中國著名橋梁設計專家林元培先生今日在此間表示,伴著中國大陸大跨度橋梁建設的材料、設計理念、施工工藝等領域不斷創新,建設臺灣海峽大橋的技術已切實可行。

  林元培先生今日應邀出席在此間舉行的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通車五十週年相關慶典。他在演講中稱,五十年來,大陸橋梁建設所需的混凝土、鋼材、高碳纖維等原材料不斷改進,橋梁的跨度不斷增大,混凝土橋和懸索橋已經達到國際水準,斜拉橋處於國際領先水準。

  目前,中國大跨度橋梁已從長江、黃河,走向了東海。對於正在討論規劃中的臺灣海峽建橋方案,運用大陸現有的造橋技術,已具備一定的可行性。

  林元培解釋,倘若臺灣海峽大橋採用北線方案(平潭至桃園線),寬度為一百二十五公里的北線地區,水深大多在四十至六十米之間,最深不超過八十米,屬於淺海區,且底部岩層堅硬,非常適宜建橋。

  橋梁建設方面,可將水深小于四十米的橋列為引橋,上部採用跨度為五十至兩百米橋梁或兩百至一千米的斜拉橋均可;水深四十米以上的主橋,可採用懸索模式,目前大陸懸索橋跨度可達一千五百米,且設計理論和施工工藝均已成熟,並具備很大的提升空間。

  至於水下基礎建設方面,目前南京三橋基礎已達五十米左右,距離臺灣海峽大橋六十至八十米的目標已經不遠。同時,結合東海大橋的施工經驗,只要沉箱定位好,將來可實現全天候作業。

  林元培表示,雖然目前大陸在主橋的上部構造與下部基礎建造技術,與所需的橋梁建設水準尚有一定差距,但也並不遙遠,而且距離開工日期尚有很長時間,利用這段時間大陸方面完全可以迎頭趕上。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董潔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