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本網特稿:廣泛凝聚港澳與國際共識 反對“臺獨”

2007年10月10日 07:35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港澳局局長楊流昌

  台灣網10月9日北京消息 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夕,台灣網記者專訪了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港澳局局長楊流昌。在專訪中,楊局長綜述了中國共産黨十六大以來港澳海外涉臺工作,他指出,十六大以來涉臺對外交往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展望未來,港臺、澳臺關係將會在現在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更好發揮在兩岸關係中的仲介和橋梁作用。

  記者:據我所知,港澳涉臺事務局是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內較新成立的機構,請簡要介紹國臺辦港澳局的主要工作範疇。

  楊流昌: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港澳涉臺事務局是根據對臺工作形勢發展需要,于2000年4月成立的,專門負責港澳、海外涉臺事務的組織、指導、管理、協調。建局7年來,我們根據中央對臺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積極配合外交、僑務、港澳事務等部門開展涉臺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加強調查研究,認真研擬港澳和海外涉臺工作政策;積極促進港澳與臺灣之間各項交流交往;積極開展涉臺對外交往;指導海外華僑華人開展反”獨”促統活動;聯絡海外臺胞組織和親臺僑團以及處理與海外臺胞有關的具體事務等等。

  記者:近年來,海外華僑華人反“獨”促統運動蓬勃發展。請您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楊流昌:海外華僑華人素有愛國、愛鄉的優良和光榮傳統。近年來廣泛掀起的反“獨”促統運動,被認為是繼支援中國民主革命運動、抗日愛國運動之後,海外華僑華人自覺、自願發起的第三次大規模愛國愛鄉運動。在以和平發展為世界潮流的今天,之所以會形成聲勢浩大的反“獨”促統運動,究其原因,一是2000年陳水扁上臺以來,頑固堅持“臺獨”分裂立場,不斷推動“去中國化”、“正名”、“終統”、“制憲”、“入聯公投”等一系列“臺獨”分裂活動激起民憤。海外僑界關於臺灣問題的統獨之爭上升為主要矛盾,傳統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之爭下降為次要矛盾。期盼祖國統一、反對“臺獨”分裂,成為海外各界僑胞的共同語言和團結合作的政治基礎。二是臺灣當局“僑分三等論”激起了海外僑界的強烈反彈和日益不滿,不少長期抱有“中華民國”情結的傳統親臺僑團受到傷害,政治態度發生了較大轉變。三是偉大祖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極大地鼓舞了海外同胞,也更加堅定了他們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努力促進祖國統一的信心和決心。

  海外華僑華人反“獨”促統運動發展至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00年至2003年,是形成規模,突出聲勢的階段。面對陳水扁上臺後臺灣局勢發生的重大變化,旅居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愛國僑胞出於對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早日完成的高度責任感,率先自發、自願地開展反對“臺獨”、促進和平統一的活動,並迅速得到世界各地僑胞的熱烈響應。到2003年初,海外反“獨”促統組織發展到近百個,遍佈五大洲58個國家和地區,規模和聲勢初步形成。

  第二階段,從2003年至2004年,以反對“臺獨”“公投”活動為主,突出向國際社會共同發聲。2003年4月起,陳水扁當局加速“臺獨”步伐,在“公投”議題上大做文章,先後企圖推動“臺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諮詢性“公投”、“公投立法”及“防衛性公投”。為堅決捍衛一個中國原則,有力打擊“臺獨”分裂勢力的囂張氣焰,海外各界僑團分別於2003年11月和2004年3月開展了兩輪大規模的以反“獨”遏“獨”為重點的政治活動。在美、日、歐、澳和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600多個傳統愛國友好僑團、新僑團、留學生團體、甚至很多傳統親臺僑團多達10萬人參加了活動。活動採取了許多新穎手段,如網上宣傳、給住在國政府官員和國會議員寫信、聯署發表公開信、利用大眾傳媒表達心聲等等。這兩場聲勢浩大的活動引起國際社會和海外媒體的關注,在臺灣島內也産生了重大影響。

  第三階段,從2005年至今,高舉一中旗幟,廣泛團結海外臺胞,有意識地將影響擴散到住在國主流社會。2005年3月,全國人大制定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海外華僑華人反應熱烈,紛紛以發表聲明、召開座談會、撰寫文章等方式表達支援和擁護。緊接著,島內國、親、新三黨領導人應邀先後訪問大陸,引起海峽兩岸和港澳同胞、海外僑胞熱烈關注,更對海外傳統親臺僑團和臺胞産生了強烈觸動,廣大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跟進到訪大陸的積極性高漲。廣大海外僑胞緊緊圍繞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和反“獨”遏“獨”首要任務,掀起了反“獨”促統新高潮,促使活動轉入一個更長久、更紮實開展的新階段。今年以來,陳水扁當局不顧兩岸和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先後推動通過“憲改”、“入聯申請”、“入聯公投”圖謀“臺灣法理獨立”活動。陳水扁倒行逆施的“臺獨”挑釁,再次激起廣大海外僑胞的強烈憤慨。他們以各種方式譴責批判陳水扁的“臺獨”行徑,揭露其背叛民族利益、分裂國家的險惡用心,表達堅決支援中國政府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維護臺海和平的共同心聲。當前,新一輪聲勢浩大的反對陳水扁當局推動“入聯公投”的運動正在展開。

  回顧近年來全球華僑華人反“獨”促統運動開展的情況,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前所未有的廣泛性。目前,參與反“獨”促統活動的社團和人士不僅包括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立的170多個反“獨”促統組織,還包括為數眾多的愛國友好僑團,持各種政治觀點的新老華僑和以往很少參加政治活動的留學生、海外臺胞。旅居各國各界僑胞互相呼應,形成了強大反“獨”促統聲勢。

  第二、旗幟鮮明的針對性。反“獨”促統運動矛頭直指以陳水扁為代表的“臺獨”分裂勢力,突出團結一致共同反“獨”遏“獨”的重點,廣泛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政府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宣示海外華僑華人支援中國政府捍衛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臺獨”分裂的堅強決心。

  第三、前仆後繼的持續性。自2000年以來,海外華僑華人先後在五大洲諸多國家和城市召開了16次全球性或洲際性、區域性的反“獨”促統大會或論壇,各種形式的活動此起彼伏,互相呼應,形成了強大的社會輿論聲勢。

  事實證明,蓬勃發展的海外華僑華人反“獨”促統運動在國際社會産生了積極影響,成為遏制“臺獨”分裂勢力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該運動不僅明確向國際社會表達了海外僑胞支援中國政府捍衛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孤立和打擊少數“臺獨”分裂分子,對島內外“臺獨”分裂勢力形成強大壓力,也為海外華僑華人的社會活動搭建了一個新的舞臺,增進了同祖國的聯繫和感情。

  記者:中國共産黨十六大以來涉臺對外交往取得了哪些成效?大陸方面如何處理臺灣和外國交往問題?

  楊流昌:近年來,我們在涉臺對外交往中全面貫徹中央對臺方針政策,堅決維護一個中國原則,對臺灣當局在國際上的“臺獨”分裂活動進行堅決的鬥爭,努力為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回顧中國共産黨十六大以來涉臺對外交往工作,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一是在國際社會揭露陳水扁當局“臺獨”分裂本質及其危害,促使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的格局日益鞏固擴大。通過各種方式在國際上廣泛宣傳一個中國原則與“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臺方針政策,努力維護臺海和平,推動兩岸關係發展,並就臺當局加緊推動“憲改”、“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公投”及陳水扁“終統”、“四要一沒有”等“臺獨”言行普遍做國際社會工作,揭露臺當局妄圖裹挾臺灣民意,挑起兩岸衝突、圖謀“臺獨”分裂的險惡用心及其冒險性與危害性,澄清和批駁國際上的誤解和謬論,始終保持對“臺獨”分裂勢力的強大壓力。

  經長期不懈地做工作,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國際組織普遍支援一個中國原則,明確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在臺灣問題上支援我立場。2005年,全國人大制定和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絕大多數國家對此予以理解和支援。國際社會普遍反對陳水扁通過“正名制憲”、 “終統”、“公投”等手段進行“臺獨”分裂活動。美國對陳水扁進行了一定警告和約束,公開要求其遵守“四不”承諾,反對陳水扁當局推動“憲改”和“入聯公投”。歐盟重申一個中國政策。日本表示絕不會支援臺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

  二是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當局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等分裂中國的圖謀。中國政府全方位、多層次對各國政府及社會各界開展工作,有力遏制了臺當局借拓展所謂“國際空間”、提高“國際能見度”在國際上搞“臺獨”分裂活動的圖謀。促使上述國家和地區對臺當局的分裂圖謀及對臺海和亞太地區和平的威脅有了進一步認識,表示將繼續恪守一個中國原則立場,謹慎處理臺灣問題。

  三是堅決挫敗臺當局在多邊領域的鑽營。繼續打擊臺借反恐、防擴散、救災和人道援助在國際上進行“臺獨”分裂活動。至2007年,中國政府已連續15年和連續11年挫敗臺“重返”或“加入”聯合國和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圖謀,並打掉臺當局試圖利用《國際衛生條例》中的“普遍使用”原則進行分裂活動的企圖。在第75屆動物衛生組織大會上成功恢復中國合法權利。妥善處理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涉臺問題。較好地處理了一些地區性國際組織和會議,如太平洋島國年會的涉臺問題,並對臺利用亞太自由貿易問題做文章的圖謀進行堅決反制。

  四是鞏固外交陣地,積極做臺“邦交國”工作,擴大中國的對外關係。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一些臺“邦交國”越來越認識到與中國發展關係的重要性,賴比瑞亞、多米尼克、塞內加爾、查德、哥斯大黎加近年相繼與中國建交或復交,我建交國已達169個,臺“邦交國”減少至24個,沉重打擊了“臺獨”分裂勢力的囂張氣焰。

  妥善處理國際交往中的涉臺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尊嚴和統一大業,我們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反對臺灣當局在國際社會上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臺灣獨立”。同時考慮到臺灣經濟發展需要和臺灣同胞的實際利益,我們對臺灣同外國發展民間性經貿、文化往來順利進行,我們採取了靈活措施,提供了許多方便。事實上,臺灣與外國的民間經濟、貿易、文化、科技、體育等領域的交流以及旅遊觀光等都在發展,不存在什麼沒有國際空間的問題。

  我們在主張以一個中國原則對待臺灣與外國的交往的同時,也主張在一個原則基礎上談判解決這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全國人大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中明確規定,兩岸可以就臺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地位相適應的活動空間事項進行協商和談判。2005年3月4日,胡錦濤主席指出,只要臺灣當局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對話和談判即可恢復,而且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其中就包括可以談臺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身份相適應的活動空間問題。胡錦濤總書記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先生共同發佈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望》中提出,促進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協商後,討論臺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問題,包括優先討論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活動問題;雙方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逐步尋求最終解決辦法。總之,只要確立了一個中國的大前提,我們對任何有利於維護臺海和平、發展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統一的意見和建議都願意作出正面回應。

  在當前兩岸尚未恢復談判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本著一個中國原則,對涉及經濟、文化等往來提供方便,保障臺灣同胞的實際利益。2005年,中國與WHO簽署諒解備忘錄,允許該組織在徵得中國政府同意的前提下與臺灣開展技術合作,充分體現了關懷與照顧臺灣人民的誠意。同時,我駐外使領館也不斷加強對海外臺胞的領事保護和服務工作,積極保護臺胞在海外的合法權益。

  記者:請談談近年來港澳與臺灣之間交流交往的情況。香港、澳門回歸後成功實踐“一國兩制”,對發展兩岸關係起到怎樣的特殊作用?

  楊流昌:港澳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港澳臺三地長期保持直接密切的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三地相似的社會制度,以及臺灣當局因自身利益考慮對港澳實施較大陸寬鬆的政策,使得港澳在兩岸關係中長期發揮著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的仲介與橋梁作用。

  港澳相繼回歸祖國後,港臺、澳臺關係成為兩岸關係的特殊組成部分。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港澳保持繁榮穩定的大背景下,港臺、澳臺關係總體上健康、穩定發展,經貿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人員往來與各項交流熱絡頻繁。據統計,1997年至2006年,臺灣對香港的投資共547項、17.8億美元,比回歸前的10年分別增長52.8%、138.6%。目前臺灣公司在香港共設立了28家地區總部、l49家地區辦事處,分別居世界各國、各地區公司在港設立機構的第10位、第5位。據臺灣方面統計,1997-2006年,臺灣民眾來香港共2151萬人次,香港市民赴臺共276萬人次,香港現在已成為臺灣第二大的旅行目的地。1993-1999年臺灣來澳旅客總數為346.91萬人次,2000-2006年總數為952.57萬人次,增長2.75倍。港臺、澳臺民間交流在港澳回歸後更蓬勃發展,交流領域遍及經濟、文化、教育、體育、新聞、衛生、宗教、市政等各方面。

  在港臺、澳臺關係發展同時,港澳繼續在兩岸關係中發揮仲介與橋梁作用。據粗略統計,每年兩岸人員經港澳往來兩岸約有400萬人次,每年兩岸經港澳的間接貿易額都在150億美元以上。目前香港是兩岸人員往來和間接貿易的主要轉机站,以及臺商投資祖國大陸的財務運作及資金調度中心。

  港澳回歸後,“一國兩制”方針成功地付諸實踐,獲得了廣大港澳同胞和國際社會的高度讚譽,也加深了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對“一國兩制”的理解和認識。港澳實施“一國兩制”的成功,對解決臺灣問題起著重要的現實示範作用,其實踐過程所累積的經驗,也可為將來臺灣實施“一國兩制”提供有益借鑒。

  港澳特區政府和港澳同胞與中央政府和內地同胞一樣,十分關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堅決反對“臺獨”分裂。特區政府多次旗幟鮮明表明反對“臺獨”的立場,港澳社會以各種方式自發開展反對“臺獨”活動,深度揭露和抨擊“臺獨”分裂行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支援國家統一、反對“臺獨”分裂,始終是港澳社會的普遍共識和主流民意。據香港有關民調顯示,香港居民反對“臺獨”的比例,1997年為57%,2002年為67%,2003年為71%,2005年為78%。港澳特區反對“臺獨”的堅決行動和強大氛圍,是對開展反對和遏制“臺獨”鬥爭最有力的支援。

  記者:請您展望一下港臺、澳臺關係,以及港澳在兩岸關係中的作用。

  楊流昌:展望未來,我們相信,在各方的繼續積極努力下,港臺、澳臺關係將會在現在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中央政府將一如既往地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針,長期保持和發展港澳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的局面,港澳“一國兩制”的示範作用將更加顯現。港澳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將繼續根據基本法和“錢七條”,從港澳實際出發,進一步推動與臺灣的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促進港臺、澳臺關係發展,更好地發揮港澳在兩岸關係中的仲介和橋梁作用,並與全國人民一道,為繼續推動兩岸關係發展,促進祖國統一大業而努力奮鬥。(齊曉靖)

  楊流昌簡歷:1962年2月生於福建,1983年7月廈門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在中國作家協會工作;1986年起先後任文化部辦公廳副處級秘書、民族文化司處長;1992年10月先後任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新聞局、秘書局處長、副局長;2001年2月起任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臺灣事務部副部長;2005年6月起先後任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港澳局副局長(正局級)、局長。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董潔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