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9月20日電(記者 許雪毅)以“兩岸同根,閩臺一家”為主題的首屆海峽百姓論壇20日在福州舉行,吸引了兩岸和港澳及海外專家學者1000多人參加。兩岸姓氏研究專家表示,臺灣絕大部分姓氏來自大陸,兩岸姓氏原本是一家。
臺灣省姓氏研究學會常務理事林瑤棋説,臺灣現有1900多個姓,其中前一百個姓的人口占臺灣總人口的98.5%,他們絕大部分來自大陸,尤其是福建和廣東。
臺灣學者、《臺灣源流》主編許明鎮説,臺灣前十大姓,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人口占全臺灣總人口的52.63%。這些姓氏都來自大陸。
以臺灣第一大姓陳姓來説,陳姓發跡于中原地區,在西晉末年中原動蕩之際,陳、林、黃、鄭四大姓率先遷入閩粵,加上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率五十八姓經江西進入福建,陳姓成為東南沿海的大族。明清兩代陳姓族人大量來臺,成為臺灣第一大姓。
福建省社會科學院華僑研究所研究員黃英湖説:“臺灣的姓氏是福建姓氏的延伸與發展,甚至可以説是福建姓氏的複製。”福建和臺灣的十大姓中有9個是相同的,只有鄭姓在臺灣沒有進入前十名之列,而是換成蔡姓。這種情況又對應了閩南地區的一句民諺:“陳林李許蔡,天下佔一半”。大部分臺灣同胞是閩南移民的後裔,蔡姓到臺灣後進入十大姓之列也就不足為奇。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姓氏專家王大良説,中國人的姓氏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一向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之説。兩岸本為一家,臺灣的姓氏與大陸尤其是福建有廣泛一致性,都流傳著“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的説法,而且大多數家譜中都寫著“先世居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
王大良説,近30年來,臺灣同胞的返鄉尋根活動漸成為一種社會現象。“最初在東南沿海地區,以後又逐漸深入到內地省份,進而帶動全國各地的尋根熱潮。”
來自臺灣的李姓人到河南鹿邑、甘肅隴西尋根,張姓人到河南濮陽、山西太原尋根,劉姓人到河南偃師、魯山、江蘇徐州、沛縣尋根,以及楊、郭、鄭、蔡、許等姓的臺灣人到河南、陜西、山西、山東、四川、江蘇等地尋根等,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據不完全統計,至今來大陸尋根謁祖的臺灣姓氏已有100多個,涉及福建、廣東、河南、陜西、山西、山東等20多個省份的數百個市縣鄉鎮,幾乎囊括了大陸所有大姓。
臺灣省姓氏研究學會理事長林培聖説,三四百年來,大量的閩粵唐山人東渡臺灣,開拓臺灣,更説明瞭兩岸同胞血脈相連,今後應該加強合作,共同研究兩岸同胞的血緣歷史。
為期一天的首屆海峽百姓論壇由福建省海外聯誼會、福建省中華文化學院、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臺灣省姓氏研究學會主辦,兩岸姓氏研究專家就兩岸各姓氏的歷史淵源、主要支系及繁衍播遷情況、臺灣各姓氏尋根謁祖及宗親聯誼的狀況等進行研討。
論壇當天還舉行了閩臺蕭氏、呂氏、許氏等族譜對接儀式,還舉辦閩臺族譜展,向社會公開展示1000部姓氏族譜資料。
[ 責任編輯:楊雲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