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鮑朝枟廣場感恩雕塑揚州落成 紀念信義臺商

2007年09月11日 13:49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鮑朝枟廣場與感恩雕塑

  “因為感恩,所以實現;因為感恩,所以成功”。揚州京華城全生活廣場北側廣場在教師節前一天——9月9日9時9分,“鮑朝枟廣場感恩雕塑”揭幕。揚州市政府領導、揚州京華城總策劃師沈慶京和來自全國各地臺商協會、工商界名流、教育機構領導、海峽兩岸多家媒體以及眾多來自附近縣市的民眾參與了當天的揭幕儀式。在點燃飛火流星後,拉開了感恩雕塑儀式的帷幕。

  此次“鮑朝枟廣場感恩雕塑”揭幕活動,主題是紀念出身於揚州市高郵八橋的臺灣知名企業家鮑朝枟老先生的感恩活動,講述了他由一個清貧的農民通過奮發圖強,最終成為名揚四海的商界名人的傳奇事跡。活動旨在弘揚誠信、孝道精神,樹立經濟振興民族的理念,彰顯了京華城的企業文化以教育為主導的功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激勵廣大青少年奮發圖強、尊師愛長。

  鮑朝枟先生一生提攜後進、振興民族經濟,以誠信、孝道為理念的種種事跡,在今天看來,特別彰顯出中華傳統教育價值的高義古風。“做人要飲水思源,心懷感恩。”這是沈慶京待人接物的信念,而“創造被利用的價值”則是沈慶京終身的信念。

  知遇之恩涌泉相報

  輕輕撫摸一遍這尊針線情的雕像,靜靜看著明月湖裏的陣陣漣漪,沈慶京再也無法讓自己平靜下來。即使當年到日本東京並購有著百年曆史的山一證券公司時,看到山一證券總社社長眼中噙滿淚水,沈慶京心中有的也只是興奮。可是當他每每想到鮑朝枟老先生時,總會眼眶發熱,心生敬意。此時在沈慶京的眼前,就會出現1989年洛杉磯瑟瑟的秋風中,那雙彌留之際的眼睛,眼神中充滿著遺憾和留戀,又充滿著一種期待。

  沈慶京念茲在茲的鮑朝枟先生,生前係臺灣中興集團董事長,他所締造的紡織王國,開臺灣民營企業股票上市之先河,曾是臺灣五大創匯公司之一。鮑老先生以長他38歲的年紀,與沈慶京結下忘年之緣,牽引著沈慶京每一個前進的腳步,支援他在海峽兩岸建立京華城全生活廣場的信念,並最終取得成功。

  沈慶京先生創業之初最困難之時,臺灣紡織界大佬、中興紡織董事長鮑朝枟先生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但幫他渡過難關,還教會了他許多做人的道理。此後,沈慶京也因此有了臺灣“紡織品配額大王”的稱號。

  我聞到了泥土的芬芳

  鮑朝枟的離去,更激發了沈慶京的鬥志。在商海的沉浮中,他將一個又一個的驚濤駭浪,化成細細的柔波,並以鬥士的姿態,一次次創造出驚喜的奇跡。

  1987年,兩岸開放前,沈慶京冒著重重風險和阻撓,投資拍攝了一部以老兵返鄉探親為題材的電視系列片——《八千里路雲和月》。該片在鮑老先生去世後的兩個月,在臺灣首播;1997年,沈慶京投資100億元新台幣,使旗下的中石化公司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四大製造供應廠商;1998年,他以9000萬美元並購了日本百年企業山一證券公司,成為第一個並購日本世界級知名公司的中國人;2001年,一個碩大的球形建築——臺北京華城全生活廣場落成;2007年,沈慶京又把臺北京華城移植到揚州……

  雕塑揭幕儀式上,沈慶京的一段致辭令人回味:

  “先生,我今天踏上這方土地,又看到了您當年離鄉的背影,雖然有點單薄,但脊梁挺得很直。大地為布,您用針線將自己與地相連。我用胸膛貼緊泥土,聞到了它的芬芳,又感到了您仍在跳動的脈搏。1976年,我初入商海,無助之中更多的是徬徨。您卻以長我38歲的年齡,不顧毀譽流言,向我伸出寬厚有力的雙手,奮力將我推上了經濟舞臺。先生,您為何總是能這樣以一種道義與誠信,去恩澤別人。今天,我終於明白了,因為我已真正讀懂了道義的內涵……”

  鮑朝枟廣場,廣場邊上的朝枟路,還有廣場上新豎立的針線情雕塑。那針線相連、上下交融的圖案,正在編織出一幅誠信為重、道義為先的絢爛畫卷,更是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真實寫照。(王連偉)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董潔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