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大陸捐骨髓救助臺胞 兩岸愛心傳遞互惠互利

2007年07月23日 10:36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7月21日,大陸同胞捐獻的造血幹細胞開始在臺灣患者的體內生長。

  7月22日,記者撥通了中華骨髓庫管理中心主任洪俊嶺的電話,詢問大陸首次向臺灣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最新進展。

  “很順利,捐獻的2例造血幹細胞已經分別注入了臺北和花蓮兩位患者體內。”洪俊嶺主任激動地説,此番大陸首次跨海峽捐獻造血幹細胞活動,是大陸同胞對臺灣同胞的一次回饋。“整個過程非常圓滿,非常成功。”

  兩例捐獻

  一個是長達2年的等待,另一個是不到4個月的履約

  7月20日上午,北京道培醫院。臺灣佛教慈濟骨髓庫副主任楊國梁從洪俊嶺手中接過了大陸同胞捐贈的兩例造血幹細胞。這是中華骨髓庫首次向臺灣地區提供造血幹細胞。

  捐獻的背後,兩位志願者演繹著不同的故事。

  江蘇蘇州的杭彬女士經歷了2年多的等待捐獻成功,一波幾折;而湖南女孩小艷不到4個月就實現捐獻。

  由於有多次的獻血經歷,2004年,杭彬參加了捐獻造血幹細胞樣本採集活動,並簽署了志願捐獻造血幹細胞同意書。她沒有想到,自己偶然的決定,竟然鑄就了她與一位臺灣姑娘跨越海峽的情緣。

  2005年8月的一天,杭彬突然接到紅十字會的電話,被告知其與一位臺灣女性患者的HLA低分辨配型成功。“當時的感覺像中獎了一樣,真是不敢相信。”

  會不會影響健康?會不會很痛?一連串的問號讓杭彬忐忑不安。在諮詢專家之後,杭彬意識到造血幹細胞採集並不是骨髓移植手術,“用可再生的造血幹細胞,去挽救不可再生的生命,還猶豫什麼?於是,我就打電話告訴他們‘我願意’。”

  當杭彬一家已經為此做好準備時,臺灣女孩卻因為病情原因,沒法接受捐獻。杭彬深感遺憾。然而,註定的緣分再一次牽係起了這兩位素未謀面的女子。今年4月,杭女士再次接到紅十字會的電話,並得知捐獻對象還是那位臺灣女孩,“當時我真覺得我們之間冥冥中有一種緣分,所以這次我毫不猶豫。”當杭彬第二次説“我願意”的時候,她的心中滿是堅定,滿是愛心。

  23歲的小艷去年畢業于湖南環境生物學院,現在瀏陽某藥店工作。今年1月,小艷來長沙與同學聚會,當走到一輛無償獻血車旁時,見省紅十字志願者在隨車宣傳。小艷得知同學早就報名捐獻造血幹細胞,她也毅然加入了中華骨髓庫。

  4月,小艷意外地接到電話,説她與一位臺灣同胞初配成功,問是否同意捐獻?小艷沒多想就同意了。經過高分血樣檢測相合及全面體檢合格,小艷期待的時刻到來了。19日,她在北京道培醫院採集造血幹細胞,在第一次採集後身體有些虛弱,而第二次採集結束後,身體感覺好得多。“我的心願終於完成了,我很高興。”

  兩個回饋

  同樣的城市,書寫著生命的回程

  蘇州、長沙、臺北,跨越海峽兩岸的救助,傳遞的更是生命的回饋。

  2001年6月,22歲的江蘇泰州女孩陳霞收到了一份來自臺灣的特殊禮物——1305毫升骨髓。從臺灣到蘇州,長達20個小時的救助行動被媒體完整地記錄下來。

  6年後,從蘇州到臺北。杭彬的造血幹細胞即將飛往臺灣救助同胞姐妹,續寫愛的篇章。在北京市道培醫院的交接現場,當年的受捐者陳霞出現了。“這種緣分,絕非偶然。這種任誰也抹不掉的血緣關係,顯然是兩岸骨髓親密‘互動’的基石。”陳霞説。

  在陳霞的心中,這次並非單純的“救命”,更在以“接力賽”式的事實,證明兩岸的同祖同宗,任誰也抹不去身上“中國人”的烙印。

  蘇州書寫了一個6年的生命回程,而長沙書寫的生命回程時間更短,只用了100天。今年4月10日,湖南省白血病患者譚科剛剛接受了臺灣同胞捐獻的造血幹細胞。湘雅醫院血液科醫生介紹,譚科目前身體很穩定,骨髓等各項指標正常,在家繼續服藥。

  7月20日,湘妹子小艷捐獻的造血幹細胞已經跨越海峽,救助臺灣同胞。

  兩岸傳遞

  此次對臺胞的回報是一個開端

  7月21日,臺北榮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邱宗傑表示,20日夜晚已將270毫升骨髓幹細胞輸入患者體內,醫院對幸運獲得大陸捐贈造血幹細胞的白血病少女的病情相當樂觀。

  楊國梁曾多次護送臺灣志願者捐獻的造血幹細胞來大陸。同樣攜帶著藍色的骨髓儲存箱,這一次卻是來取大陸同胞捐獻的造血幹細胞,去挽救臺灣患者的生命。兩岸的愛心傳遞,令他説話有些哽咽:“我非常高興。這是功德無量的好事,愛是可以傳遞的。”

  中華骨髓庫劉靜湖副主任説,從醫學角度看,實施骨髓移植的先決條件是為患者尋找HLA,也就是人類白細胞組織相容性抗原配型完全一致的供者,這種相合的概率在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姐妹中是四分之一,在非血緣關係中僅佔四百到一萬分之一,但兩岸同胞中有不少人可以相互尋找到相同的骨髓配型。

  從世界範圍來看,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骨髓庫,庫存資料有600多萬人份,歐洲骨髓庫也有300多萬人份資料。我國目前是世界第三大資料庫,現在已經擁有了60萬人份資料。

  “由於人種的差異,華人患者跟其他人種配型成功的可能性很小,最大可能是由華人救華人。”劉靜湖説。

  “大陸過去一直得到臺灣的捐助,10年時間接受了512例。”洪俊嶺介紹,臺灣慈濟骨髓庫開展捐獻工作是在1994年,中華骨髓庫卻是在2001年才開始,如今,中華骨髓庫的資料數已經是臺灣慈濟骨髓庫資料數的兩倍。按照洪俊嶺的説法,能回報同胞,也是兩岸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體現。“這是一個里程碑,也是一個開端。”

  他透露,目前已經有好幾位臺灣患者,正在中華骨髓庫內尋找配型,有的已經進入高分辨配型階段。(本報記者 王君平)
 
  來源:《人民日報》 ( 2007-07-23 第05版 )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system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