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民俗專家藝人和閩南居民競渡潑水鬧端午

2007年06月20日 10:15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華網福州6月19日電(記者孟昭麗 姬少亭)為期兩天的首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6月19日在福建石獅市蚶江鎮開幕。來自臺灣鹿港的53位民俗專家、藝人和當地居民一起競渡潑水鬧端午。

    19日13時,上萬名觀眾會聚蚶江海濱。十幾隻標誌著“蚶江”“鹿港”的潑水船隊上,年輕的小夥和姑娘們不斷將手上的水桶甩進海裏,又迅速收起繩子,將桶裏的水潑向附近的船隻。暫態間,水花亂濺,年輕人的歡笑聲盪漾在蚶江水面上。

    13時半,海上龍舟比賽鳴鑼開戰。來自臺灣、石獅、四川等地的8只船隊展開了兩輪競賽。選手們身著鮮艷隊服,扯開嗓子,喊起號子,鼓足了勁划槳競舟,霎時間百槳翻飛,江水激蕩,岸上歡呼聲連成一片。

     與此同時,兩岸燈謎聯猜、攻炮城等陸上活動也點燃了蚶江岸邊的熱鬧氣氛。 

    “閩臺龍舟大體相同,只是在細節上稍有區別。比如,福建龍舟的船舵是固定的,而臺灣龍舟的船舵是可以拆卸下來的;福建本次比賽採取折道設計,而鹿港一般採用直道比賽。”臺灣彰化縣鹿港鎮體育會總幹事、對渡文化節參訪團副團長施淵源介紹説。

    62歲的施淵源是30年來鹿港龍舟競賽的主要負責人。他對記者説,這次來到石獅很想學習這裡龍舟競技技巧。

    58歲的石獅市臺胞臺屬聯誼會會長林清闊説:“從小在石獅長大,有趣的記憶全部是這裡獨特的習俗,看著民俗文化逐漸消失,十分痛心。今年我邀請臺灣鹿港龍舟劃手、南音演奏藝人和燈謎專家等來到蚶江,希望通過兩岸的交流再度喚起人們對對渡習俗的記憶。”

         乾隆四十九年(西元1784年),清政府因石獅蚶江港所處的重要位置,特令開放蚶江與臺灣鹿港對渡,並設立管理對渡事務的蚶江海防官署。蚶江由此成為大陸與臺灣交通貿易的中心港口。因對渡而衍生的民俗文化流傳至今,成為閩臺經濟文化交流史的寶貴遺産。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system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