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要聞  >   正文

南京兩院院士現600萬天價待遇 成博取私利“搖錢樹”

2015年07月27日 08:17: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近日,南京曉莊學院公開招聘高層次人才,對兩院院士亮出“高薪牌”,提供購房補貼、安家費、科研啟動費等最高600萬元的待遇。“院士”頭銜為何如此天價?

  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是終身的榮譽。而江蘇省各種普通高校134所,但是擁有的院士卻不超過一百位。“僧多粥少”的現狀,讓各大高校摩拳擦掌,不惜重金引進人才。除了南京的各大高校之外,江蘇的師範大學就為院士級的高層人才提供約200平方米的過渡住房,還有每月10萬元的生活補貼。南京審計學院招聘的院士最高能拿到350萬元的購房補貼。

  此外,地方政府重金攬才的勢頭也十分猛烈。如江蘇省高郵市對引進的兩院院士給予所購房屋全額資助的待遇;泰州市則為引進的兩院院士提供3年的免費人才公寓,並且發放100萬元的“購房券”。其實院士“搶手”本來是件好事,這意味著社會越來越重視知識和人才,但是動輒百萬元的高額納賢之風,同樣折射出一個問題:高校和地方把院士當成支撐門面的“招牌”,一味的關注院士數量,卻忽視了自身的科研條件和學術氛圍的建設。這種盲目的做法無疑背離招賢納士的初衷。

  其實,院士作為高端人才,享受高待遇本來是無可非議的。但是近幾年,將院士請過來裝點門面,賺鈔票的問題日趨嚴重。整個社會把院士拔得太高,各種考察、座談也對院士邀約不斷,導致地方、高校和研究院競相用高額的科研啟動費、安家費以及年薪來爭奪院士。業內觀點認為,一方面,目前高校擁有的院士數量的多寡,直接會影響到高校的排名、權威性還有課題資源的獲取,這就導致了高校形成“院士在手好説話”的管理心態;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科技創新驅動政策,但是落實到某些地方,就變成了高層次人才的比拼。院士的數量越多,領導面子上越好看。所以這件事情説到根子上,還是利益在驅動在作祟。

  院士頭銜“含金量”為何如此驚人?“天價”院士又能帶來些什麼?高新攬才背後,究竟有哪些利益訴求呢?

  除去薪酬待遇,院士可以作為博取私利的“搖錢樹”同樣是人盡皆知的“秘密”。記者採訪了解到,不少院士都有隱形收入:一方面是從科研項目中經費中或多或少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收入;第二就是通過日常評審,包括兼職等方面的收入。很多院士也是熱衷拿項目與課題,既能為自己掙錢,讓別人挂院士之名申請課題,自己也能從中獲利。

  院士名氣響、面子大,可以説成了不少高校的這種“廣告招牌”。像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是江蘇省的兩所國家重點建設高校,院士分配機制是“基本工資+津貼”,基本工資享受一級教授的待遇是每月5000多元,年崗位津貼是24萬元,另外江蘇省委組織部每月還要補貼1萬元,加起來共計是大約42萬元的年薪。其實這樣的收入相對來説並不算高,但南京大學有32名院士,東南大學有11名院士,他們可以説人心思齊,也一心一意搞科研,成效非常顯著。

  資深院士馮端告訴記者,真正的院士是拿錢買不來的,因為都在埋頭搞科研的院士是不在乎錢的多少的,他們看重的是更尖端的科研平臺和濃厚的科研氛圍。東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仲偉俊表示,院士作為高端人才,享受高待遇無可非議。但是近幾年,將院士請過來當“花瓶”,賺鈔票的問題日趨嚴重。在他看來,社會把院士拔得太高,各種考察、座談和評審也對院士邀約不斷,導致了地方、高校還有研究院之間競相用這種高額的科研啟動費包括安家費、高額年薪爭奪院士,可以説這是在裝點門面。(記者王宇)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央廣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