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要聞  >   正文

李光耀童年家道中落學西方文化 一生只哭兩次

2015年03月23日 08:07: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加坡總理辦公室當地時間18日發表聲明稱,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仍在重症監護室,病情垂危,並且進一步惡化。

  上月5日,李光耀因感染嚴重肺疾入院,此後一直在新加坡中央醫院接受治療。昨日,新加坡總理辦公室曾發表聲明稱,該國前總理李光耀的病情因感染出現惡化。

  李光耀現年91歲,是新加坡首任總理,同時也是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的父親。近些年,李光耀已經淡出新加坡的政治舞臺和公眾視野,但由於他是新加坡政壇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其健康狀況一直受到各界關注。

  李光耀被譽為新加坡“國父”,他將彈丸島國新加坡打造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政治生涯可謂波瀾壯闊。李光耀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為一名譽滿全球的偉人,他的家庭、童年、學生時代以及工作經歷又給其日後成為一國元首帶來怎樣潛移默化的影響呢?

  童年家道中落,受祖父影響改學西方文化

  李光耀的家族祖籍在廣東梅州市,自其曾祖父開始定居新加坡,祖父李雲龍是當時新加坡知名商人,經營船務公司還進行樹膠貿易,父親李進坤則是殼牌石油公司的員工。

  1923年9月16日,李光耀出生,是家中長子。當時李家的生活狀況還比較優渥,祖父在當地頗具聲望。雖然童年的李光耀備受長輩寵愛,但並非完全無憂無慮。因為父親好賭,偶爾輸了錢脾氣會變得狂暴,回家便與母親爭吵索要首飾拿去典當換賭資。而李光耀的母親卻是個勇敢的女人,敢於與父親抗爭。在李光耀的心中,母親窮盡一生的精力撫養孩子,讓他們受良好的教育,成為自食其力的專業人士,如果她晚一代出生,且受過良好教育,很可能成為女強人。

  祖父對於李光耀的影響最大。1920年代末期,由於遭到經濟危機的打擊,李家開始家道中落。但是,儘管狀況一日不如一日,祖父絲毫沒有放鬆關心李光耀的教育問題。李雲龍向來崇拜西洋文化,在其影響下,李光耀從最初的華文學校轉入古樓英文學校就讀。李光耀沒有辜負祖父的期望,在校成績常常名列前茅。12歲時,因為學習成績突出贏得獎學金,他被保送進當地頂尖英校萊佛士學院深造。

  逃離日軍魔掌,終赴倫敦學習

  1939年,16歲的李光耀以優異成績從萊佛士學院畢業,並通過了英國康橋大學的入學考試。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阻斷了李光耀的求學路,他只得在家等待戰火平息。

  然而,當歐洲戰場上的形式出現轉機,在亞洲耀武揚威的日本帝國主義卻把戰火直接燒到了新加坡。1942年2月15日,日本佔領了新加坡,日軍在新加坡橫行霸道,屢屢虐待平民。一次,李光耀路過一個街心崗亭時,因忘記向日軍鞠躬行禮遭到日兵毒打,後來,日軍做手勢要求他沿來時的路回去,李光耀只好從命,才逃過劫數。

  1942年2月21日,日本開始在新加坡肅清抗日分子,並且把清查重點放在華人身上,李光耀也出現在了日軍的黑名單上。日軍到李家抓捕李光耀時,曾把他打得眼冒金星,鼻孔出血。儘管李母一再求情,但日軍還是將李光耀帶走了。在被押往集中營的路上,李光耀靈機一動,悄悄向一名日兵遞上香煙,並用日語喊了句“閣下”,令日兵頗為滿意,於是李光耀借機提出要求,稱自己忘帶衣服,需要回家拿,然後日兵竟然放他走了。因為不敢回家,李光耀逃到了大山溝裏,在那裏,他親眼目睹了日本人用機槍掃射無辜平民的畫面。當李光耀平安回家後,他開始認真研究日本歷史,想弄懂為何日本人如此殘暴。

  後來,由於生活所迫,李光耀憑藉自己流利的日語和英語,成為了日本官方新聞社《讀賣新聞》社的日文翻譯員。這份生計對於李光耀來説是一舉三得,既能賺錢養家,又能保證自己的安全,還可以第一時間了解整個世界的戰局。漸漸地,日軍在戰場上節節失利,眼看就要投降,新聞社裏的許多華人都跑了,李光耀隨後也逃到了親戚家避風頭。當1945年9月2日日軍在投降書上簽字,李光耀立即返回家中。

  日本投降後,李光耀為報考康橋大學再次回到母校萊佛士學院。這次,他還在這裡遇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女同學柯玉芝,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先前往英國,到那裏再想辦法上康橋。但由於通往英國的航道還有水雷,開往倫敦的船運服務遲遲未開。

  1946年9月初,英國一艘軍艦停靠在新加坡港口,李光耀的母親恰好被請到軍艦上當廚師,並且她做的美味佳肴受到士兵的一致好評。幾天后,當軍艦即將返回倫敦,李母請求艦長將兒子帶往倫敦並獲得同意,於是李光耀就這樣匆匆地來到了倫敦。

  李光耀先是報考了倫敦大學,但僅一個學期便憑藉優異的成績轉學到夢寐以求的康橋大學修讀法律。不久後,柯玉芝也來到康橋攻讀法律,兩人很快便確立了戀愛關係。 1947年的耶誕節,兩人在沒有通知雙方家長的情況下在英國註冊結婚。

  初嘗政治,組建政黨推翻殖民統治

  在康橋的求學時光對李光耀的政治思想的形成産生了巨大影響,那時,他常常參加社會調查和政治活動,並結識了一批馬來亞(馬來西亞獨立前的稱呼)留學生,並參加了“馬來亞論壇”,該論壇是由拉赫曼和拉扎克發起建立,這兩個人後來都當過馬來西亞的總理。“馬來亞論壇”主要是討論馬來的現狀和前途,論壇成員共同的目標都是爭取馬來亞從英國殖民主義者手中解救出來或獨立,但在途徑和手段上則各持己見。

  1950年,李光耀與柯玉芝均以優異的成績從康橋大學畢業,獲得榮譽法學學士學位,在榮譽生的名單裏,李光耀排名第一。同年8月,兩人一同回到了新加坡,並在1個月後舉行了婚禮。

  成家之後,李光耀開始著手創立自己的事業。他與柯玉芝一起在新加坡開了一家律師事務所。由於業務精湛,李光耀的律所廣受歡迎,越來越多的人來請他們打官司。但對於李光耀來説,幫老百姓打贏官司並非最終目標,他是想據此來組織群眾推翻殖民統治。

  1952年,馬來亞郵電工人大罷工,李光耀被聘請為郵電工會的法律顧問,初次顯露出他對工人運動的作用,他和一些工會代表一起與英國殖民當局談判。由於李光耀的出謀劃策,最終達成了有利於工人和工會的協議。李光耀也因此聲名遠播,結果成了100多個工會的法律顧問,這為他贏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後來,他又聲援了新加坡學生的反殖運動。當時,學生們創辦了鼓吹獨立的報刊,英國殖民當局認為這一行為違法,公開對學生進行審判。李光耀為學生辯護並取得勝利,這再次令李光耀聲名大噪。

  得到了工人和學生的支援,李光耀積累了一定的政治資本,但他也意識到光有工人和學生運動並不足以推翻殖民統治,還需要組織政黨接過殖民者手中的政權。

  人民行動黨黨徽是白底藍圈,中間一道紅色閃電。

  1954年11月21日,李光耀與左派學生及工會領袖成立了人民行動黨,並任秘書長,自此步入政壇。成立當天,李光耀宣讀了黨綱,第一條就是結束殖民統治,建立一個包括新馬兩地的獨立國家。

  人民行動黨成立以後,先是聯合共産黨贏得新加坡華人的支援。後又在1955年參加“部分民選政府”的首次選舉,包括李光耀在內的多位人民行動黨黨員當選立法議員,稱為立法議會中的反對黨,從而正式開始爭取掌握政權的鬥爭。此時,李光耀為了與更多的華人群眾打成一片,還花費大量時間學習了兩種中國方言,為實現種族協調提供了基礎。

  1958年,英國殖民當局核準《新加坡自治方案》,同意新加坡通過1959年大選從半自治狀態變為全自治,但英方保留新加坡的國防、外交、修憲和頒布《緊急狀態法令》大權。1959年5月,人民行動黨在立法議會大選中大獲全勝,成為多數黨。

  在談到康橋時光時,李光耀覺得當見到英國本土的英國人,他開始認識到在新加坡和馬來亞的英國人對推動殖民地的進步毫無興趣,他們在乎的只是殖民地帶來的高級職位和豐厚薪金,還有輸出馬來亞樹膠和礦産賺取的美元外匯。自此,他便確立了一直為之奮鬥不變的反殖民主義信念。

  從力主新馬合併到被逼獨立建國

  1959年6月,李光耀受新加坡總督威廉古德邀請擔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釋放8名被英方逮捕的人民行動黨黨員(同時是馬來亞共産黨黨員)的前提下接受了邀請。1956年6月5日,年僅35歲的李光耀宣誓就任新加坡第一屆自治政府的內閣總理。此後,李光耀一直希望與馬來亞合併成立“馬來西亞”。

  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內閣總理拉赫曼在新加坡公開演講,建議合併馬來亞、北婆羅洲(沙巴)、沙撈越、汶萊和新加坡,創立新的馬來西亞共和國。

  在新馬合併的問題上,以李光耀為首的人民行動黨與社會主義陣線出現分歧。人民行動黨從新加坡地小人少、無自然資源、夾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兩個大國之間的實際情況考慮,力主併入馬來西亞以求得生存。

  經過李光耀的多方斡旋,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終於在1963年9月16日合併成為馬來西亞聯邦,這天也是李光耀40歲生日。合併後,新加坡在馬來西亞聯邦內有一定的獨立性,李光耀的身份仍然是新加坡總理。

  新加坡原以為在加入馬來西亞後能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但始料不及的是,印度尼西亞並不滿意身旁突然出現一個強大的鄰居。在馬來西亞成立後,印尼便斷絕了和馬來西亞的外交關係,禁止馬來西亞的商人到印尼做生意,很多新加坡商人因此破産。

  合併也沒有理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政黨關係及緊張的種族關係。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指責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試圖推行“種族沙文主義”,使馬來人在聯邦內享有特殊的高等待遇,並在幕後煽動在新加坡的馬來人反對新加坡自治邦政府。9月,第二次種族騷亂再次爆發,造成120人死亡、109人受傷。

  1965年,以李光耀為代表的人民行動黨同馬來西亞的所有反對黨聯合成立了“馬來西亞團結總機構”,併發起“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運動”反對中央政府的種族歧視政策。人民行動黨在馬來半島越來越活躍,馬來西亞當局擔心人民行動黨會成為馬來西亞最大的政黨,將主宰整個馬來西亞,把馬來半島變成華人的天下,於是他們決定把新加坡逐出馬來西亞。

  起初,這只是一種具有威脅性質的驅逐,因為新加坡有優良的港口,如果真的分離出去,對馬來西亞也是一種損失,他們只是想教訓一下李光耀及其追隨者,讓他們乖乖屈服於馬來西亞當局。但是,儘管李光耀並不想分家,他更不會選擇屈服。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告脫離馬來西亞成立一個獨立的共和國。這種獨立對於李光耀來説並非榮光,當宣佈此事時,李光耀淚流滿面。在他的一生中,他只哭過兩次,一次是他的母親去世,另外就是這次的新馬分家之時。(綜合)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學磊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學磊

原稿件來源:人民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