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   正文

中國周邊安全局勢面臨四大挑戰

2012年12月28日 08:1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2012年,風雲際會,國際局勢依然動蕩:在歐美,歐洲深陷債務危機,美國則面臨“財政懸崖”;在西亞地區,敘利亞危機持續升級面臨攤牌,埃及國內權力劃分也未完成,伊朗核危機也仍在考驗各方智慧;在中國周邊,阿富汗、巴基斯坦危機仍在升級,日本、菲律賓執意挑起海上爭端,朝鮮半島政權完成交替……2013年,中國將面臨一個怎樣的周邊環境?主要挑戰在哪?應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就相關問題,我們特別推出此專版,供讀者們思考。

  2012年,由日本和菲律賓分別挑起的釣魚島爭端和黃岩島對峙持續升級,而美國重返亞太遏制中國崛起的戰略動作更是高歌猛進。2013年,奧巴馬將開啟第二個總統任期,日本與韓國已完成政府換屆,中國新一屆國家領導人也將産生。在開啟外交新政的2013年裏,中國將面對一個怎樣的周邊環境?

  兩大趨勢:中美博弈與海上爭端並行

  “總體看來,2012年,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呈現兩大趨勢:其一,中美之間的競爭加速周邊國家的分化;其二,海上爭端推動中國海洋政策的調整。”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外交研究室主任張潔副研究員12月23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時總結説。

  針對第一個趨勢,張潔分析説:“從2010年至2012年,中國周邊安全的核心是中美兩國的博弈,雙方都在爭取支援自己的力量,這也引發中國周邊的一些國家開始選邊站隊。明年,這一大格局應該不會改變。”

  從2009年開始,為了應對中國在亞太逐漸增強的影響力,美國推出“重返亞太”、“轉向亞洲”及“戰略再平衡”策略以期掌控東亞格局,主導亞太事務。在這期間,中國的近鄰日本、菲律賓進一步靠向美國,俄羅斯、印度等左右逢源,遠鄰澳大利亞也悄悄改變了風向,中國周邊國家在美國的擠壓下進入了戰略再定位階段。

  今年11月贏得連任競選後,美國總統奧巴馬出訪的第一站就是東南亞國家,再次高調展示了美國戰略東移的決心。張潔分析説,2013年,美國將繼續推行其亞太“再平衡”戰略,預計包含三層內容:第一大平衡是戰略與安全方面的“再平衡”,包含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武裝力量結構、美國的地區戰略,以及為此進行的軍事方面的硬體、系統和技術投入;第二大平衡是鞏固和更新同盟關係,創建新的夥伴關係與同盟;第三大平衡是經濟領域的再平衡,比如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就是美國實現經濟再平衡的“抓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研究員也對記者表示:“儘管面臨不少困難,但重返亞太是美國的大戰略,美國會在2013年按照它的財政、資源所能支撐的程度繼續進行,不會放緩。”

  針對2012年接連不斷出現的海上爭端,張潔表示,2012年可以説是中國周邊海上爭端的集中爆發年,日俄的北方四島(千島群島)紛爭、日韓之間的獨島(竹島)爭端、中日之間的釣魚島爭端、中菲的黃岩島對峙相繼發生,並在短時間內迅速升級,成為影響亞太國際關係與地區穩定的最主要因素。

  張潔分析説:“涉及中國的海上爭端表現出兩個新特點:一是高烈度與聯動性;二是中國立場的轉變。”她進一步解釋説:“今年以來,中國海監、漁政船隻和飛機在釣魚島12海裏內連續進行海空立體執法,維權力度從未如此強烈。在黃岩島對峙持續的時間長,對峙雙方的應對手段多也達到了歷史新高點。其次,2012年中國海洋政策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即從過去的被動變成了主動,中國的海洋政策進入了規範化、法制化和強硬化的軌道。”

  張潔認為,海上爭端仍是影響2013年中國周邊安全的主要因素。“不論是黃岩島事件,還是釣魚島問題,各方都未能找到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周邊部分鄰國對中國有強烈的國家焦慮,對海上爭端採取的是‘能佔則佔,不能佔也要採取干擾措施’的原則。這些做法使得日本以及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在海洋領土爭端的立場上會進一步趨同,在外交與軍事方面的互動也將增強,它們將謀求建立更加廣泛的對華聯合陣線。因此,這些國家很可能會將雙邊問題擴大為多邊問題,甚至不惜將國家間的領土爭端上升為具有國際和地區性安全格局意義的問題,對中國實施強大的外交和安全壓力。”

  儘管摩擦會不斷,但張潔並不認為中國周邊海上爭端會在2013年更加惡化。“中國要繼續走出去,對方卻要繼續強佔,這麼一來,海上摩擦就不可避免,但因此爆發武裝衝突或局部戰爭的可能性很小。”她説。

  張蘊嶺也向記者表示:“中國重視海空軍是大國發展的必然進程,強大的海軍保護海洋利益也是職責所在,但是否動用海軍則‘主動在我’。目前,中國主要動用海監、漁政等執法力量來宣示主權,而中越之間的高層對話和日本安倍晉三的緩和論調説明各方還沒有通過武力解決海上爭端的考慮。”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