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   正文

專家稱“遏制”成新普京時代俄羅斯戰略基石

2012年11月09日 11:2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來,俄軍一系列大動作吸引著世人眼球。10月19日,俄羅斯舉行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略核力量演習,總統普京親自坐鎮指揮。隨後,俄戰略導彈部隊還成功試射了一枚尚未命名的最新式洲際彈道導彈。緊接著,時任俄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表示,未來兩年還將撥款70億盧布用於建設南千島群島的駐軍設施,以加強該地區俄常規武裝力量建設。

  核盾牌過去、現在乃至未來都是俄羅斯維護自身戰略利益的重要手段。正因為如此,普京親自指揮的核軍演目標直指美國導彈防禦系統

  普京最看重戰略核武。此次軍演引人關注的一大亮點,就是戰略核力量操控程式及戰略巡航導彈發射演習由俄總統兼武裝力量最高司令普京親自指揮。其實,在普京的上個任期,俄羅斯戰略核潛艇及戰略轟炸機就相繼恢復了全球例行戰鬥值班。此外,作為“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重要組成部分,俄羅斯戰略火箭兵也在這一時期加快了提升核威懾力的步伐。

  眾所週知,蘇聯解體後,由於經濟原因以及俄羅斯對外政策的調整,俄羅斯戰略核力量損失近半,很多主戰型洲際導彈還嚴重超期服役。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出於保持現有作戰導彈基數的考慮,俄戰略導彈部隊實彈訓練次數大大降低。後來,隨著俄羅斯經濟的逐漸恢復以及北約東擴的強烈壓力,2006年,總統普京才在俄聯邦會議上明確指出,核威懾以及軍事戰略平衡是俄羅斯核政策的核心。因此,作為戰略威懾力量重要組成部分的俄羅斯戰略火箭部隊就自然成為俄軍重點建設對象。

  普京之後的梅德韋傑夫保持了這種戰略延續。2009年,前總統梅德韋傑夫在其頒布的安全戰略中就指出,俄羅斯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內仍將美國以及北約視為其最主要的戰略對手。《2020年前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戰略》也把俄在軍事安全領域面臨 “一些主要大國奉行的旨在獲得軍事領域壓倒性優勢的政策,其中包括單方面建立全球導彈防禦系統”視為最大威脅,這顯然就是暗指美國。

  在俄羅斯看來,美國推動北約東擴、在“獨聯體”國家策動“顏色革命”、軍事實力進駐中亞等一系列動作表明,美國的戰略目標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擠壓俄羅斯的發展空間。特別是今年5月,北約正式宣佈了其歐洲導彈防禦系統建設的相關計劃,該計劃顯示其導彈防禦系統的建設已經啟動並進入第一階段。到2018年,該系統將覆蓋北約所有成員國,並投入使用。到2022年,北約整個反導系統有望全面建成。儘管北約方面反覆強調,反導系統並不針對俄羅斯,但美國方面拒絕提供反導系統不針對俄羅斯的法律保障的做法,加深了俄方的疑慮。

  隨著歐洲導彈防禦系統建設的不斷推進,俄羅斯方面以退為進,採取不謀求在導彈防禦系統上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抗衡,而是在戰略性進攻武器方面與其鬥法,以取得戰略優勢。此次核軍演就是俄近段時間加強新一代戰略性進攻武器研製與列裝的全面展示,力圖通過“進攻是最好的防禦”來打破美國追求的“攻防兼備”。因此該軍演既是俄羅斯軍事戰略的真實體現,又是基於現實威脅作出的必然反應。

  當前,俄羅斯已將“戰略遏制”確定為未來10年指導國家軍事安全的戰略方針。“核遏制”成為俄羅斯“戰略遏制”的重要內容

  核軍演4天之後,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又成功試射了最新式多彈頭洲際導彈,據稱該導彈一次可攜帶6枚核彈頭,並使用了新型燃料,能夠大大縮短激活推進劑的時間,使導彈更易操控且難以被發現。此外,新型導彈還能夠改變飛行軌跡,從而避免被攔截。俄軍方表示,新型導彈使用了最先進的突破防禦技術,它能夠突破目前世界上任何導彈防禦系統,新型導彈裝備部隊後,將進一步提高戰略導彈部隊的戰鬥力。

  事實上,俄軍早就在加快陸基核武庫更新速度的同時,開始大幅提升新型洲際導彈的列裝速度。2010年,洲際彈道導彈“白楊”的列裝總數已經超過100枚,基本上可以實現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的換裝工作,從而為俄羅斯對美保持足夠的核威懾能力提供基本保障。在此次演習中,俄戰略導彈部隊就試射了一枚“白楊”洲際彈道導彈,太平洋艦隊核潛艇還發射了一枚彈道導彈,兩架戰略轟炸機也發射了4枚導彈,“三位一體”核力量悉數登場,這些可攜帶核彈頭的導彈全都命中目標,有效地證明了俄戰略核力量的可靠性和威懾力。

  其實,對於美國的軍事威脅,特別是導彈防禦系統的威脅,俄羅斯有著清醒的認識。在其2010年版軍事學説中就曾明確表示,要把“北約企圖通過破壞國際法準則的方式賦予其軍事力量全球職能和通過北約東擴在內的各種方式使北約軍事設施接近俄羅斯”列為俄國家安全面臨的首要威脅。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