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   正文

美國大選:煽動反華≠日後政策

2012年11月02日 15:22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國已成為美國總統奧巴馬與共和黨挑戰者羅姆尼競爭中的主議題之一。儘管兩名候選每人平均試圖表明其對華強硬立場,但歷史表明,無論誰當選,他們都不會履行競選口號。中國觀眾在觀察美國總統候選人拉選票時一定要謹記這一點。此類政治語言是美國國內政治的一部分,旨在吸引美國選民,而非具體針對中國。這類政治語言也不應被錯誤地認作美國政府政策。總統候選人在選情極為接近的大選環境中所講的話並不代表其當選後的政策。

  自20世紀70年代末與中國實現關係正常化以來,參加競選的美國總統總是妖魔化中國,以使自己與前任政府形成鮮明對比。然而,一旦成功當選,他們就會降低批評聲調,轉而採取更為務實、更具建設性的政策,尋求與中國在一些重大事務中加深合作。對待中國態度的巨大反差並不會損害美國總統獲得連任的機會。換句話説,在中國問題上,美國總統要“魚和熊掌兼得”。

  在1980年共和黨黨內初選中,裏根和老布希都譴責“跛腳鴨”總統卡特作出的繼續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的決定。裏根表示,他將支援與臺灣重建官方關係。然而,就任之後,裏根和老布希都沒有試圖改變美國與臺灣的非官方關係。

  比爾克林頓指責裏根和老布希“縱容”中國的“獨裁者”,強調自己將把貿易最惠國待遇與中國是否改善人權紀錄聯繫在一起。然而,克林頓在當選後卻沒有這麼做,聲稱應該是時候對中國“採取新的道路”。

  2000年大選,小布希總結自己在中國問題上的立場,稱“中國是一個競爭者,而非戰略夥伴”。然而,小布希當選後卻將對華關係定位為“坦誠、建設、合作”關係。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