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   正文

希拉裏拋棄敘“全國委員會” 欲扶植新領導機構

2012年11月02日 08:52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美國國務卿希拉裏10月31日訪問克羅埃西亞時公開呼籲徹底重組敘利亞反對派領導層,將那些敘境內外的“一線戰鬥人員”整合到一起,同時警告敘反對派要抵制極端勢力,防止他們“劫持革命”。路透社評論稱,希拉裏的這番講話明顯意味著美國與敘“全國委員會”決裂,美國官員之前對其極度失望。美國《洛杉磯時報》稱,撮合和扶植敘反對派領導集團,是美國長期以來的首要目標。但令人沮喪的是,由於反對派內部矛盾重重,這一努力也許收效甚微,敘“全國委員會”一些成員已主張抵制美國主導的卡達會議。

  據路透社11月1日報道,希拉裏表示,現在到了“超越”敘“全國委員會”,而把那些“正在前線參加戰鬥、流血犧牲的人”納入反對力量的時候了。她説,“我們已經明確表示,敘‘全國委員會’不再被視為反對派的領導核心,他們可以成為一個更大範圍的反對派的一部分,但反對派必須包含敘國內外的各派別,不能只由那些記錄良好,但已離開敘利亞20年、30年、40年的人組成。”她還稱:“令人不安的情報報告表明,不斷有極端分子前往敘利亞企圖接管這場革命,敘反對派需要強烈抵制極端分子‘劫持’敘革命的嘗試。”希拉裏還透露,卡達首都多哈將召開一場會議,“準備打造一個全新的敘反對派領導層”。

  對於特別代表卜拉希米最新一輪停火斡旋努力的失敗,希拉裏表示,她感到遺憾,但並不吃驚,“巴沙爾政權沒有一天停止過對敘民眾使用先進武器,儘管我們敦促卜拉希米儘量説服莫斯科和北京,讓這兩個國家改變立場及支援更強的聯合國行動,但我們不能也不會等待那一結果出現”。

  路透社分析,敘“全國委員會” 主要由在國外生活的敘反對派組成,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以外國為基地的組織,美國顯然對該組織感到厭倦。美國《紐約時報》分析稱,奧巴馬政府早已被該組織過去一年多的孱弱領導和無休止的爭權奪利所激怒,這個組織至今無法形成一個有效的過渡政府,也無法吸引敘利亞基督徒、庫爾德人等的支援,而原本反巴沙爾的老牌異見人士和獨立知識分子也不屑與之為伍。更關鍵的是,越來越多跡象表明,他們和穆斯林兄弟會關係曖昧。美國如今的做法,是希望推動敘反對派重組,建立一個更具代表性的反對派機構,從而避免敘反政府運動被極端勢力利用,並改善反對派形象。

  美國《華盛頓郵報》稱,卡達會議表面上的主辦者是阿盟,但真正的推動者是美國,奧巴馬政府似乎打算讓各反對派勢力聯合起來,目的是防止極端分子在反對派中佔據上風,並防止敘利亞危機蔓延整個中東。美官員表示,他們希望敘境內至少有50名反對派代表參加這次會議,選出一個8-10人組成的執行委員會,如果一切順利,該委員會將獲得阿盟承認。“今日俄羅斯”新聞網1日稱,華盛頓的政策改變反映出奧巴馬政府顯然願意在推翻巴沙爾政權中扮演領導角色。

  英國《衛報》認為,美國正打算扶植一個聽命于美國的反對派領導機構,並將之作為未來敘利亞“過渡政府”的核心。這個組織的領導人據説是8月叛逃的敘前總理希賈卜。一個反對派部落格稱,美國打算牽頭組建一個有51個成員的“國家行動委員會”,只給敘“全國委員會”留15個席位。

  但美國撮合敘利亞反對派的目標遭到質疑。《華盛頓郵報》援引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專家安德魯J塔布勒的分析稱,華盛頓有選擇性地挑選敘利亞反對派代表,將自認為的極端分子排斥在外,可這些人都是在一線戰鬥的反對派武裝指揮官,這樣的“代表大會”不具備代表性,只能帶來更多爭吵。不僅如此,也不是每個“敘利亞之友”成員都支援美國的想法,比如卡達和土耳其,他們在敘“全國委員會”身上下了太多本錢,是絕對不肯另起爐灶的。而敘“全國委員會”外交政策發言人表示,美國的做法是“錯誤的”、“是有系統地打擊全國委員會”。一些激進派打算另起爐灶幹到底,而一些世俗反對派則反對成立“過渡政府”,因為“這將是受國外操縱的傀儡政府”,主張抵制卡達會議。

  美國“反戰網”分析稱,美國的企圖很難如願,因為真正對反政府組織影響巨大的,是沙特和卡達,他們實際上早已搞起一班人馬,不會讓美國扶植的班底有立足之地,且鋻於美國在中東外交上的不良履歷,中東媒體普遍質疑華盛頓企圖“劫持革命”。

  法新社評論稱,美國也許希望借此緩和與俄羅斯、中國的分歧。但法國外長稱,法俄在敘利亞問題上分歧依舊。俄外長10月31日警告稱,“如果我們夥伴的立場仍然是巴沙爾下臺,那麼大屠殺將會繼續下去。”

  另據法新社1日報道,敘軍隊當天在大馬士革近郊出動戰機,轟炸了反對派武裝分子的基地。阿勒頗局勢也緊張,庫爾德人的自衛隊與支援反對派武裝的雇傭軍也發生衝突。當地百姓要求武裝分子離開,但武裝分子卻因此對和平示威者開火。(記者 陳一鳴 候濤 陶短房)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