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   正文

分析稱美國在利比亞緝兇方式凸顯反恐戰略轉變

2012年10月29日 14:4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幾天前,今年9月11日參與襲擊美國駐班加西領館的一名武裝分子在開羅附近被擊斃。隨後,美國國防部部長帕內塔10月25日為不在班加西部署部隊辯護,他稱,如果在未掌握充分資訊的前提下將軍隊派駐到班加西,將是“不負責任的行為”。隨著常規戰爭結束、戰略中心轉移,美國在反恐道路上變得越發小心謹慎了。

  “911”事件11週年紀念日當天,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在班加西遭襲身亡,引發美國對反恐的新一輪思考。總統奧巴馬10月16日在與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的辯論中表示,美國在班加西事件中共有幾個任務:首先是保證美國人的安全,其次是詳細了解事件發生的情況和原因,最後是將兇手繩之以法。

  10月25日,埃及方面表示,他們已經擊斃了一名懷疑參與襲擊美國駐班加西領館的武裝分子。美國媒體報道稱,據埃方透露,這名武裝分子名為卡裏姆阿齊茲,但有關此人的國籍等資訊未透露。有消息説,卡裏姆剛剛從利比亞回到埃及;在埃及安全部隊對其實施圍攻時,卡裏姆引爆了炸彈,造成其所藏匿的公寓受損。

  卡裏姆是埃及方面鎖定的第一個與班加西襲擊事件有關的武裝分子。此前,突尼西亞曾表示他們已經逮捕了一名與班加西襲擊事件相關的武裝人員,並且將對其進行審判。

  面對這些被鎖定的襲擊案嫌疑人,美方卻表現得相當謹慎,沒有對埃及和突尼西亞的舉動發表任何評論,更沒有美方出動軍事人員大規模追蹤兇手的消息。

  隨著大選的臨近,與班加西襲擊事件的任何消息,都可能影響選情。共和黨陣營更是在這一事件的基礎上大做文章,指責奧巴馬沒有在班加西襲擊事件發生後向班加西派出軍隊,質疑奧巴馬政府在反恐問題上的能力。

  對此,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25日在五角大樓記者招待會上予以反駁。帕內塔稱,之所以在班加西襲擊事件之後沒有派出軍隊,是因為缺乏足夠情報。帕內塔表示:“在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沒有得到實時資訊的情況下,我們不會將軍隊派到可能遭受損失的地方。”帕內塔提醒記者,在襲擊事件發生後不久,國防部派遣海軍陸戰隊艦隻前往相關海域,並向的黎波裏派遣了反恐特別部隊。

  在11年前的“911”事件發生後,美國先後動用數十萬兵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展開兩場常規戰爭,並最終於2011年將元兇本拉登擊斃。而在11年後的同一天發生導致美國駐利比亞大使死亡的襲擊事件後,美國既沒有高調追蹤兇手,在派駐部隊問題上也表現得非常謹慎。11年間,美國的反恐戰略已在悄然發生變化。

  相比于11年前,目前美國的反戰情緒高漲,財政狀況也不容美國負擔更多的戰爭,因此,美國在軍事介入別國局勢方面避之猶恐不及。在總統大選辯論中,每每談到“動武”話題,兩名候選每人平均不願作出強硬承諾。在反恐實踐中,美國更多地依靠與盟友(例如葉門政府)的合作來打擊恐怖分子,而不是單純地由美國在打擊恐怖分子的戰鬥中“出頭”。在班加西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儘管也派遣了反恐人員,但在追蹤班加西襲擊武裝人員中的“效率”上,還不及埃及和突尼西亞政府。

  10月25日的華盛頓郵報指出,隨著美國即將在2014年從阿富汗撤出戰鬥部隊,反恐戰爭中的常規戰爭將結束。為此,美國的反恐策略已經或正在出現重大轉向。以葉門為例,美國總統安全和反恐事務顧問布倫南自2009年以來已經多次訪問葉門。與以往大規模派駐部隊展開戰役不同,美國更多的是採取經濟援助、情報分享、安全部隊培訓和無人機定點清除等戰略,在葉門沉重打擊了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在無人機轟炸中擊斃其頭目安瓦爾奧拉基。報道稱,目前布倫南正在著手編纂一套系統的反恐工作手冊,以便決定反恐工作中的清除對象、實施部門和流程,以便讓反恐戰略“能夠可持續發展”。

  不過,美國的“新反恐戰略”也有受詬病之處。首先,在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家,過多的缺乏透明度的行動,常常會引發民眾的關切。此外,在“定點清除”行動中的無人機轟炸,也引起了許多不滿。不僅巴基斯坦等國對這套戰術強烈譴責,即使在美國,也有人權觀察組織用質疑的口吻稱:巴阿邊境上有將近3000名平民死於無人機轟炸。在葉門打死奧拉基後的一次轟炸中,奧拉基16歲的兒子也被炸死,更是引發了人們對美國反恐新戰略的道德譴責和質疑。另有情報官員表示,在布倫南的這套計劃中,中情局的作用太大,軍隊的作用則未能有效發揮。(記者 楊麗明)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