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   正文

美軍制訂扼制中國軍力新戰法

2012年10月28日 09:35 來源:新華國際 字號:       轉發 列印

  海空軍首先提出“空海戰”

  【英國《簡氏防務週刊》網站10月24日一期報道】題:戰略重心之外的規劃(記者凱特琳李)

  自從奧巴馬政府公佈其2012年的國防戰略之後,外交政策專家們開始就這項戰略的優點及其對美中關係的影響展開了公開辯論。然而,同樣重要但卻沒有在媒體上展開如此積極討論的是,美軍的四個兵種為了應對這種戰略重心轉移而開始制訂的一系列具體的作戰計劃。

  在冷戰中,遏制戰略是一切戰爭策劃的核心。美國陸軍信奉的是一種名為“空地戰”的理念,這一戰略的目的是為了在歐洲遭到入侵時,利用地面部隊打貼身近戰,並利用空中力量攻擊敵人後方,以此戰勝蘇聯。

  但現在卻沒有同樣直接的戰略指導美國對中國的方式,主要是因為中國這個崛起中的霸主的意圖不像蘇聯那樣明顯。因此,美國政府的新國防指導原則只能是小心試探。這種指導原則既不把中國的崛起看作是一種地區威脅,但又確實對中國企圖成為地區霸主的意圖表示擔憂。事實上,這種指導原則需要在事關中國的問題上拿捏好分寸,小心行事,需要採取雙管齊下的方式,一方面鼓勵與中國進行接觸,另一方面也要擁有“軍事能力和力量”。

  美國國防部2009年開始對亞太地區的軍事行動進行長期規劃,並最終在2010年正式發佈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提出了“空海戰”這種新的整體規劃概念。這個概念並沒有點名提到中國,但是呼籲各兵種融合空中、海上、陸上、空間和網上能力,以應對美國及其國家利益所面臨的新挑戰。

  這一新概念帶來的結果就是,全部四個兵種都開始關注“反介入和區域拒止”(A2/AD)的挑戰,官員們説,這種挑戰是先進的遠端精確制導武器在全球範圍擴散帶來的後果。

  五角大樓官員耐心地指出,這些武器可能在各種國家和非國家實體中擴散。然而,在一些幕後討論中,官員們的關注點明顯放在來自中國的威脅上,而且伊朗偶爾也會作為潛在的“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挑戰被提及。

  目標主要針對中國軍力

  那些擔心中國崛起的人的主要顧慮就是,如果美國沒有強大的威懾力,中國可能最終會認為其日益增強的“反介入和區域拒止”能力可以阻止美國在其後院採取軍事行動。在五角大樓外的一些中國問題專家眼中最糟糕的情況就是,中國可能會認為它有能力在太平洋地區重創美國的傳統力量,讓美國除了動用核武器外沒有別的選擇。

  儘管中國的意圖可能不甚明瞭,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其軍事實力在擴大。據中國國防部説,過去十年中,中國國防工業申請的專利數量一直在以每年平均35%的速度增長。

  中國還在繼續獷大其海軍的活動範圍,研製遠端反艦導彈和彈道導彈,例如“東風”-21D彈道導彈,還有“東海”-10遠端巡航導彈,並改進了包括俄羅斯和中國的“紅旗”-9等在內的彈道和防空導彈。9月25日,中國的首艘航母“遼寧”艦開始服役,進一步表明瞭中國打造深水海軍的意圖。

  中國還公佈了新一代隱形戰鬥機的設計。瀋陽飛機工業集團製造的殲-31隱形戰機,與美國的F-35和F-22設計相似,而且有雙輪前起落架。

  一些專家暗示,中國最近的軍事行動是對美國的軍事規劃做出的反應,並説某些計劃,例如“空海戰”的概念激怒了中國。然而,另外一些專家則令人信服地辯稱,中國自1995年以來一直把美國包含在其作戰計劃之中。

  美國國防大學中國軍事研究中心主任菲利普桑德斯説:“中國的許多體系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對抗或者挫敗我們,而且發生在美國空軍和海軍提出‘空海戰’概念之前。”

  後有“聯合作戰介入方案”

  由於意識到中國密切關注著華盛頓的一舉一動,五角大樓在制定亞太地區的戰略概念時也像白宮那樣採取了一種小心謹慎的方式。儘管在把重心轉向亞太地區的時候軍事能力似乎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潛在的政治和外交影響讓這一任務變得更加複雜。

  美國國防學院國家戰略教授理查德-安德烈斯説:“如何塑造我們的軍隊和作戰概唸有可能極大影響將來我們與中國發生熱戰的可能性。”

  他説:“如果我們實力太弱,那就是慫恿中國找我們攤牌。如果我們的力量態勢要求我們攻擊中國認為對其政權生存至關重要的目標,那我們就是在把戰爭升級到有限的、地區性的核戰爭。如果我們的戰略的基礎是很少的幾項技術或者過少的軍事基地,那會招致中國發動先發制人的行動。”

  儘管利害攸關,但五角大樓還是提出了幾項解決“反介入和區域拒止”威脅的計劃。美國海軍和美國空軍的“空海戰”計劃是其中最引入注目的,但是自從這一概念2009年提出以來,還有其他幾項計劃也浮出水面。

  涵蓋所有計劃的總規劃被稱為“聯合作戰介入方案”,這一概念試圖從廣義上説明各個兵種將如何協調行動,應對“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挑戰。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