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   正文

專家稱日突圍戰後體制 攫取釣魚島圖謀不會得逞

2012年09月17日 13:40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字號:       轉發 列印

  日本一些政要夥同右翼分子終於按捺不住對往昔侵略歷史的懷念,撕掉虛偽的和平主義面紗,從我國的釣魚島下手,企圖突圍“戰後體制”。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顧中方一再嚴正交涉,宣佈“購買”釣魚島及其附屬的南小島和北小島,實施所謂“國有化”。中國政府嚴正聲明,這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嚴重侵犯,是對13億中國人民感情的嚴重傷害,是對歷史事實和國際法理的嚴重踐踏。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此表示堅決反對和強烈抗議。

  日本上演“購島”鬧劇以來,對於中國多次維護釣魚島領土主權的嚴正聲明,日本政要置若罔聞,甚至威脅動用自衛隊,妄圖挑戰“戰後秩序”,洗刷日本戰敗國的污名。看來,在戰後駐日盟軍最高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眼裏的那個“12歲的孩子”,並沒有接受二戰失敗投降的教訓,增長理性的對外戰略意識,拿出妥善處理與周邊國家間關係的應有誠意。

  早在1972年5月,美國借“歸還”託管權,私相授受,把釣魚島諸島嶼的“行政權”連同琉球群島一起“歸還”給日本。日本隨即派出艇船赴釣魚島遊弋。由此,進一步埋下了釣魚島爭端的伏筆。1979年,日本陸續在釣魚島建立“無人氣象觀測所”、水文站和直升機場,海峽兩岸向日本提出抗議和交涉。1990年,右翼團體“日本青年社”成員在釣魚島上建立燈塔,明目張膽地企圖竊佔我釣魚島,引發了全球華人的保釣風潮。1996年7月14日,“日本青年社”又在釣魚島設置了新的燈塔。中國外交部對這一事件表示“嚴重關切”,海峽兩岸均提出了強烈抗議。

  進入21世紀初期,日本不斷挑起東海海洋權益糾紛事端,其真正險惡用心是想攫取中國釣魚島。“醉翁之意不在酒”,日本在“東海問題”上不斷主動升級,有意激怒中國,將一般的海洋權益問題逐步演化為領土主權問題。日本單方面劃定的所謂東海“中間線”將我國釣魚島完全包括在日本的“排他性經濟水域”之內,嚴重侵害了中國的領土主權,“東海問題”的性質發生根本改變。日本企圖通過挑起東海海洋權益糾紛,逼迫中國接受其單方面劃定的所謂“中間線”,如此一來,釣魚島就可以成為日本“排他性經濟水域”的“囊中之物”。

  近年來,日本國內“海洋國家日本論”甚囂塵上,通過日美同盟“借船出海”,以保護海路為由,遏制和圍堵中國的正當海洋維權。為了實現從“島國到海洋國家”的戰略構想,日本不斷加強對周邊海域的海洋調查和軍事控制力度。按日本海上保安廳所公佈的調查大陸架的區域圖,中國釣魚島被劃在200海裏線內。與此同時,美國的東亞戰略調整讓日本看到了機會,日本不斷渲染“威脅”和“侵略”,目的就是為了依靠深化日美同盟,攫取釣魚島。

  以2010年中日“釣魚島登島事件”為契機,日本竭力渲染“中國威脅”,充分表達了日美同盟針對中國的意向。日本2012年度《防衛白皮書》妄稱中國的動向是地區的擔憂事項,強調實現日美“機動防衛合作”。該白皮書以中日“釣魚島問題”為由,為日本擴大軍力部署和調整防衛政策尋找藉口。這表明日本力圖借美國“回歸亞太”及“釣魚島問題”,行遏制中國的戰略意圖。日本與美國幾度確認釣魚島“屬於日美安保範圍”就是明證。日美刻意炒作“釣魚島問題”,已經嚴重損害中美、中日關係的健康發展。導致東亞安全局勢進一步複雜化,加大了東亞各國涉及海洋權益、領土主權問題的解決難度。

  從石原慎太郎的購島鬧劇,到日本右翼分子的公然登島,無不有日本政府的“理解”、慫恿和支援。日本右翼分子與政府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異同表現為:前者“赤膊上陣”,後者“搖旗吶喊”,真可謂是一唱一和、遙相呼應。實質上是沆瀣一氣,共同否認侵略歷史、踐踏“戰後體制”、無視釣魚島是中國固有領土的客觀事實。

  不難發現,日本在國家發展戰略方面近年來已發生了很大變化,追求政治軍事大國化目標日趨明確。執政的民主黨把保守主義理念轉化為國家意志,積極迎合日本極端民族主義者的所謂“民意”,導致否認和美化日本侵略歷史等方面的言論盛行。使極端民族主義在日本抬頭,並且對日本政治局勢産生深刻的影響。面對日本極端民族主義思潮不斷氾濫,以致在釣魚島問題上興風作浪,日本政要不是通過積極的政策引導,還歷史本來面目,而是採取迎合、慫恿和支援的態度,最終與日本右翼分子同流合污,走上攫取中國釣魚島諸島的質變之路。

  對此,中國政府鄭重警告日本政府及其右翼分子: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這方面的歷史事實是清楚的。日方對中國公民採取的任何單方面舉措都是非法、無效的,不可能改變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屬於中國的事實。中國政府和人民維護領土主權的意志是堅定不移的,我們有決心、有能力維護國家領土主權。日本在釣魚島的任何圖謀都終將失敗。(呂耀東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對外關係室主任)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