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石澳“垃圾灣”沿岸近150米海岸線堆滿海洋垃圾,瀰漫惡臭不斷,滿灘都是發泡膠碎片、膠樽及工業廢料等,場面“壯觀”。來源:香港《大公報》
中新網5月4日電 香港《大公報》報道,香港海洋垃圾問題迫在眉睫,危機直逼鶴咀海岸保護區。位於石澳附近、與保護區僅400米之遙的一處近岸海灣,沿岸近150米海岸線堆滿海洋垃圾,瀰漫惡臭不斷,滿灘盡現發泡膠碎片、膠樽及工業廢料等。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WWF)估計,海灣垃圾堆積高逾兩呎,重約185公噸,勢危及海岸保護區生態環境,促請社會正視問題。
肇事海灣位於南區石澳以南,需徒步經鶴咀道無線電站及沿山路抵達,一向人跡罕至,但頗受行山客歡迎;有資深行山客于網上討論區嚯稱該海灣為“垃圾灣”,指該處有大批垃圾從海上漂來,長期無人清理,衛生環境惡劣。記者日前隨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香港分會)“育養海岸”計劃的30名義工,以及環團Trail Watch義工到訪該海灣,實地了解海洋垃圾問題。
香港環境局早前公佈顧問研究,“垃圾灣”屬優先處理海上垃圾的十大黑點之一,但無列明清理時間表及具體應對措施。記者實地抵達“垃圾灣”後,遭眼前景象完全嚇呆,海洋垃圾不單“一望無際”,而且臭氣熏天;現場無路可行,所有每人平均需腳踩垃圾碎步而行,偶一不慎踏空便墮入垃圾堆,衛生較堆填區更惡劣。有義工清理垃圾時不慎踏破載有液體的膠樽,之後懷疑自己踏上尿液,苦不堪言。
發起“垃圾灣海洋垃圾調查”的WWF項目經理楊松穎無奈指,現場載有排泄物的膠樽是“隨處可見”;調查當日,楊松穎及義工利用工具作樣本推算,估計現場垃圾總量約有1200萬件,90%是塑膠廢料,包括發泡膠、飲品膠樽塑膠包裝等,重量約185公噸,以每架可運載四噸重垃圾的密封垃圾車計算,現場垃圾可載滿46架垃圾車。
資料顯示,香港大學教授Brian Morton于1995年研究“垃圾灣”問題,並著作出書,Brian Morton二十多年前拍攝的舊照顯示,被衝上海灣的海洋垃圾多是木材及大件塑膠,近年則以發泡膠為主,垃圾堆積問題也更嚴重。
楊松穎稱,“垃圾灣”情況是他見過最嚴重的。“垃圾灣”坐向東面,垃圾較易於秋天至春天隨水流飄至,日積月累而成。
視察當日,9名專收集飲品膠樽的義工,短短半小時便拾到2064個膠樽,即場堆出一個小丘。楊松穎認為,膠樽在石灘上的密度非常高,“即使近年經常提倡‘環保樽’,若未經妥善處理,一樣會成為海洋垃圾”,他呼籲市民重用水樽取代即棄膠樽,減低對海洋環境壓力。
海上垃圾現時是由香港四個政府部門包括康文署、漁護署、食環署與海事處負責收集,食環署負責未編配的沿岸地區,而“垃圾灣”正是由食環署負責。食環署發言人回復《大公報》查詢時稱,已知悉該處有垃圾堆積問題,並作出調查,但指海灣位置偏僻,對出海面經常風高浪急,陸上交通工具又不能到達,故現仍在積極研究清理垃圾方案,包括尋求其他部門協助。食環署未透露過往曾否派員到場清理垃圾。(記者 吳卓峰)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