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停車難,非機動車道被擠佔得越來越窄,尤其是違章停車加上途經公交車站時極度不便,都嚴重影響到自行車的路權和安全。自行車出行,變得既不方便又不健康。”問及“為何不騎車出行”,大多數網民作出了上述回答。
怎樣才能讓老百姓願意騎車?國外的經驗或許能給我們提供借鑒。
中國青年報記者查詢發現,為了打造“自行車之都”,美國洛杉磯計劃在未來30年里修建2560公里長的自行車道,並嚴防機動車與自行車“搶道”。歐洲11個國家也都撥款興建自行車專用車道,以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為例,目前擁有超過390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道和自行車高速路,接近90%的居民擁有自行車,36%的居民以自行車為主要交通方式,根據規劃,2015年哥本哈根自行車出行率將達到50%左右。
除了自行車,陳艷艷教授認為,發展深入到城市“毛細血管”的社區接駁公交專線,也是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的不錯選擇。
北京市交通委已邁出步伐。2011年前後,它聯合公交集團為北京部分小區提供平均單程運營里程2∼4公里的接駁專線,早晚高峰雙向或循環在部分小區到附近地鐵、公交站點之間,解決了很多人的出行困難。
“用一些快速、便捷的小型社區公共交通,實現從家到公交再到目的地的‘全程無障礙換乘’,才可能解決更多‘被迫買私家車’的問題。”陳艷艷教授說。
病灶五:“中國式過馬路”下的素質短板
“不看紅燈、綠燈,攢夠一撮人就走”,日前,一段名為“中國式過馬路”的視頻紅遍網絡。
[ 責任編輯:張曉靜 ]